我评2010上海高考作文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卷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今年再次采用材料作文的出题方式,应该又是上海考试院创造的一个新记录了——连续两年出材料作文,恩,噶噶苗头来看,明年会是什么题型呢?

在上一篇09年的作文点评中,我已经指出了材料作文的特点和作答要领,即话题可供发散性思维的空间较大,并且一般材料能引申出的道理和观点很多样化,这可以为不同思想层次的考生提供构思选择。

来看今年这题。

首先读题,这一关肯定很多人闷掉,为啥,因为孟子那句话里面有大家不认识的字!但是!这是噱头!就像政治分析题上来喜欢描述背景盖大帽子,但是重要的点有用的信息都在段末一样,这句的重点在“意思是”后头。我推断一下各路考生的思维方式,估计能有以下几种理解:

1)绝顶白痴型考生:哦,题目里说丹麦人钓鱼带尺子,说明丹麦人很细心。

2)绝对民族主义考生:切,丹麦人有啥了不起的,阿拉孟子也有同样的道理的喏。

3)稍微戆憨憨考生:没看懂,丹麦人干嘛说要让小鱼长大?哦,孟子说得有道理,因为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4)脑子短路型考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鱼?

5)思维跳跃型考生:说到尺子嘛,必定跟度有关,哦,原来是要我们说生活中的度!(这一点可以作为立意来构思,但比较平庸)

6)一夜没睡好的考生:题目说道理贯穿在我们生活中,那我就写我和爸爸一起钓鱼的事情……

……

不一而足。

当然,还有两路考生还没列出来,有一路是会写作文——起码是会写应试作文、懂得考试技巧的学生,另一路是天生作家型,就是靠天赋行云流水下笔成章的人才。这两类学生就是一类卷二类卷的主力军。

题目中所涉及的这个故事,其实在近几年非常流行,新闻里也常播报,一般用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道理,即:渔民们捕到小鱼后会将其放生,等到长大了再捕捞,这样可以保证鱼塘的生态平衡和渔业的永续发展;还有就是,有些渔民为了挣钱或者是收成不好,迫不得已将没长大的小鱼也捞起来卖了,恶性循环。所以个人认为,这个题目源于生活,有助于写得高于生活。

那么有哪些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呢?从高考作文关注的点依次有:

1)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永续发展——现实层面

举例:完全地只能就事论事,很可能写成生态报告。

2)人生是场马拉松,不要苛求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社会层面

举例:比如当下很火爆的幼儿辅导班、才艺班,都是不科学的培养方式,与其让很小的孩子受这样的束缚,不如等孩子长大一些,知道自己兴趣在哪里,再作选择也不迟。这样收获的不仅仅是区区几张奖状,更可能是一生的追求和术业专攻的成就。

3)过分贪婪、短视将导致恶果——人性层面

举例:商业社会难免利益为先,但过分贪婪什么都想抓如囊中连蝇头小利都不肯放过的人,是得不到好结果的。诸如贪污腐败等等时事可以用上。

4)越想得到、或者抓得越紧则失去得越快——自我价值层面

举例:青少年在追求梦想或者目标时,容易急功近利、涸泽而渔,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以结合自身的实例,加上古、今、中、外百搭的论据,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叙尽量少尽量少,议能多则多)成文。

5)最高层次——全社会的人文关怀

当下社会浮躁、务虚、忙碌、容易乱掉节奏,真正能静心沉下气一步一个脚印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的品质也越来越少,考生可以就此点做深入论证,很容易将主题升华到全人类的关怀上来,写得好能有发人深省的力量,写得不够好,也至少能在立意上博得高起点的分数。

我上面列的这个层次其实就是所有应试作文的无敌框架,我们从小学作文开始,就是为了一步步达到最后的这个目标,小学写记叙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后来知道要有社会责任感,那就要注意社会现象,再后来懂得自我超越,就要关注价值的实现,最后成长为准大学生,要担起建设的重任,所以要以世界和平为美好愿景,关怀全人类的喜怒哀乐。

大概我这么写会让各位看惯V同学文章的人觉得有点别扭——咋那么“红”、那么“正”,没办法,应试作文,要委屈一下。

差不多了就说这么点,很期待今年上海能有满分卷。

PS

最后一个小地方我瞎说一句:上海人说尺就是尺而已,不会说尺子,考试院这次与国际接轨了……

(完)

会有那么一天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台北到淡水”民谣演唱会  /  特约撰稿 徐颖

这不是我听的第一次现场,但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听小娟。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深夜独自行走在东三环的街头,听者商店卷帘门拉下的哗啦声,看着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归去,撞见白天穿着盔甲夜晚放开包袱的两个男孩子深情的挽着手臂前行,还能瞥见在路边摆摊儿的小贩们整理起自己的一家一档。路过一间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买了第二天的早点,却在出门后遇到一个被深深夜色埋没了身影的乞讨的老人,弯腰把刚买的面包递给她,“吃点儿东西吧”——我没有能力帮你更多,但我可以帮你吃上一顿饱饭。

在被最爱的歌声和残酷的现实洗涤的夜晚,我没有抱怨自己滑落的泪水。

私以为,民谣的可爱之处,就是充分体现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特点——你可以为张玮玮的那句“你给傻逼织毛衣”将心中的憋屈泄得一干二净,你也可以为周云蓬的“中国孩子”叨念出心里许久平复不了的波澜,当然,你更可以为小娟柔美又略带活泼的“红布绿花朵”会心一笑。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乐队原来由小娟、黎强夫妇,以及已故乐手于宙组成。08年于宙离去,而他的死竟然因为这个国家的一些避讳,成了不能提起的禁忌。小娟曾在一次演唱现场,将《好久不见》献给于宙,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的照片,让那一段段美丽的光景如海市蜃楼重现出来。

晓光和荒井的加入,让这支乐队更富有了表现力,荒井在安可环节的一段打击乐表演绝对可以说是整场演出的高潮。晓光胖胖的很憨,在最边角的地方,静静地更换着口琴、长笛、电子琴、萨克斯等乐器,你可以不经意地忘记他,但是你会在每一个完美的乐曲收尾时想起他。

小娟的歌很富有感情,可是并不会让人只联想到爱情,这是我认为最美妙之处。她在唱青涩的爱,在吟微妙的情,可是听者能抛开这些,只是感受那份心的震撼。说小娟是治愈系,绝非言过其实。

两年前听栖昔的节目,听她介绍那么多的乐手,那么多的小剧场。认识她后,她推荐我张玮玮的《米店》,然而这一曲就此在我的IPOD里播放了116遍。后来她不再做节目,而我不久成为了这家电台的一个幕后制作。开始认识更多音乐上有共同语言的人——这一切竟然都因民谣而起,如树叉一般生开到更多更多的领域、人、事、情。

我们那么爱民谣,是因为我们的世界那么荒唐;我们那么爱小娟,是因为我们的天空那么脏。小娟是一剂解药,让你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这个世界能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