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条河流

最近我买了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距离上一次买笔电已经10年了。十年间使用笔电的机会不多,公司的台式机和自己的手机能处理大多事情,直到今年因为哺乳期在家彻底休息而觉得需要一个个人电脑办公,遂购入。随后拿出移动硬盘、旧手机、零零碎碎的存储卡,以及打开网盘下载,一点点把有用的资料归类到新电脑里。于是有了这样一篇感慨。

感慨些什么呢?大概是因为笔记本电脑是非常私人的物品,能装入很多很多的回忆,所以勾起了对往昔的眷恋之情吧。就像是买了一个新的房子,把那些有感情的旧家具重新布置进来的感觉。当我把这么多年存在手机里和硬盘里的图片、影像复制进来的时候,旧时光也一幕幕地在眼前展开。那些若不是睹物思之就已经在脑海里消散的记忆又出现了。我才想起,大学时异地求学,没有智能手机的年头,一台笔记本电脑是我最珍贵的伙伴,用它看美剧、听播客、下载音乐、写文章、敲代码、和远方的家人视频……

而其中的部分内容又因为后续换电脑、换手机、换硬盘等不慎擦除,再也找不回来了。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拥有了手机和平板电脑后,我需要笔电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在硬盘里我找到了当年在verycd上几百小时才下载完成的音乐、图书、纪录片,找到了数码相机里拍摄的低像素的旧照片,找到了四处搜寻整理了索引的珍贵的有声书音频,而这些东西如今只需一个付费会员就可以在手机上在线浏览到了。就连我现在在写的这个博客,也可以被微信公众号、微博长文章、朋友圈长截图甚至是短视频的形式所取代。

时代在变,我也在变,过去喜欢囤积物品的我如今已是极简生活的践行者。而对这些“电子财富”的断舍离,是我极简目标的最后一步。从硬盘里挑挑拣拣一番后,分门别类整理到了新的电脑里,倍感安心。似乎我的所有寄托都可以在其中得以安放,而那些我所不想再留存的东西,就此告别,不再成为心理负担。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过去不理解这句话,如今深有体会。不过在万变的世界里,多少有一些不变的事物可以给我以慰藉,比如这个博客,比如我即使知道写作水平日渐衰退依然坚持记录的恒心。

崭新的人生

孩子出生后的日子里我始终没有时间坐在书桌前做一些过去常做的事,比如阅读、练字、写作抑或是放空发呆。出了产褥期后,我的身体基本恢复,孩子也度过了人世间最初的新生儿阶段,进入到了婴孩时期。多亏家人的鼎力支持和育儿嫂的帮忙,我才得以有与自己独处的时间。才想起来打开电脑,登录自己的博客,敲下这篇东西。

我很晚才决定要生孩子,很晚才想明白做这件事的动因,大概是希望自己多一个亲人,多一份细水长流的情感寄托。过去的人生里,我很努力地读书写字散发光芒,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才感到缺失了一些实实在在质朴的东西——一种与他人真正的连结。是时候结束我特立独行的生活了,是时候打开自己去迎接新的阶段了。

这是个很懂得照顾我的小孩,孕期除了晚期的水肿和手指僵硬,其他时候都没有让我多痛苦,生产前的临产征兆也是教科书式的宫缩、见红、入院待产,生产当天顺利地用上分娩镇痛,看着篮球比赛笃定地等待开全指,最后四十分钟完成第二产程分娩,无惊无险。当护士把这个小家伙放在我的胸口skin to skin时,我像是突然有了铠甲,也突然有了软肋。神奇的生命力,就这样把我的人生推向了高潮。

得益于过去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生产后的恢复也非常迅速,出月子后我便着手恢复往常的生活状态,从整理屋子开始,调整自己。孩子的加入让我的生活也多了一点新鲜感,比如做着自己的事,会被孩子需要吃奶的哭声打断,然后马上揽入怀里开始哺喂,看着她沉醉的小脸、温和的面容而出神。

无关任何人的建议,无关目前环境里舆论的导向,我坚持纯母乳亲喂,一方面因为母乳的营养毋庸置疑,亲喂对我的身体恢复也极有益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崇尚极简,不想多花任何一分钟在吸奶,冲奶,温奶,洗奶瓶这种事上。哺乳动物的天性就是通过吮吸获得乳汁,按需喂养也不必纠结于喂养的时长和实际的奶量,最简单的就是最有效的。虽然经历了初期的喂养疼痛,但是和孩子的磨合也就因此开始,不多久就有了默契。

整理书橱的时候看到那套早就收入囊中的三全本史记,想起曾经的小目标是把它读完,可惜并没有什么进展,那时候我想,我这样的人,再自律、再努力那又如何?即使读完史记,我的人生也就是那样吧。而现在我又有动力去读它,花几年甚至十几年也无妨,那时候孩子长大了说不定恰好愿意与我交流其中的内容,我的这些无用的爱好,说不定就能有发光的时候了。

我的高质量人生已经快过了一半了,前半生过得很“孤单”,充满游离社会的单调感,虽然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实现了自己大部分的小目标,却缺少一点温度。后半生伴随着孩子的养育就这样开始了,我“被迫”与环境加大了联系,我不再只是我自己,我还是另一个人的母亲。又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我接触与学习,我是孩子的人生第一位老师,我也是她的第一位学生。

感谢你选择我做你的妈妈,我亲爱的小孩,愿我在你的眼里看到的尽是美好与光明。愿你的人生活得坦坦荡荡,过得幸福安康。

后疫情下的生活

严格来说没有“后”这个概念,毕竟处于常态化管理的状态,更像是共存共处的生活。经历了史无前例的2个月整的封控生活后,复工甫半个月,便深感一切都无法回到过去了。

几天前想要买一根防撞条,就是海绵制成的L型、可以贴在直角边处的防撞条,惯用思路“打开淘宝”,选中了一家8.8元买2米送2米还包邮的产品,很快下了单,但是迟迟不发货。虽然快递已经恢复,但是受制于人手短缺、路况不定性,上海的快递业依然处于不太健康的状态,于是许多网店尚不能按时发出往上海的包裹。等待了三天后,我办理了退款。往常我的第二惯管用思路是“打开京东”,谁能想到现在京东的速度比过山车跌得还快,更没有盼头。一时间我感到了些许迷茫,一根防撞条而已,上哪里去买。实体店和超市为了避免聚集采用限流措施,排队入场都可能比购物时间长,况且我也不熟悉哪里商场能买到这样的东西——以较低的价格。最后无聊打开了外卖软件,试试能不能买到,最后在一家有外卖服务的小超市买到了2卷——2米需要12.8元,颜色随机,买了4米,不够最低起送价格,凑单一包16.8元的湿纸巾,最后含运费共花了近50元。收到后发现随机给的颜色是淡黄色,恰好和我要贴的桌边颜色类似,于是发挥阿Q精神的我,乐观地把它当做了一个惊喜。

原本8.8元就能解决的事,硬是花了几十元。花钱买了时间和效率,代价巨大。而今天晚上网购界即将拉开今年的618购物节帷幕,我下意识地不敢往购物车里加东西了,因为怕这些包裹耽搁在路上,如我前一周买的那些东西一样,十多天了还在中转站、派件点,与我有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我非常喜欢逛日本的商店,每次旅游去,总是留一两天专门走商店、逛小店,那是一个你可以在实体商店买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的地方。可以便利地买到做手工用的一个小小的铆钉,也可以买到冷门的家用清洁工具。就像是一个实体的淘宝,让人非常地安心。而在上海我还没有能过上这种“走入商店就可以置办好一切”的生活,甚至如今大多东西都是通过网购得到的。而这半年的上海剧情,让网购变得困难,让实体购物变得更困难。

四月上旬,刚进入封控生活,还抱着一点“就当休息几天”的心态等着复工,但是渐渐地一切变得不那么乐观了,家里的蔬菜库存告急,每天早晨五点多醒来,掐着闹钟,拿着筋膜枪,等着六点买菜软件放库存后抢菜,就像原始人外出打猎那样,是悲是喜,不到最后一刻无法知晓。那种紧迫感,让人有了一丝生存的压力。邻里关系也因为疫情变得空前地好,大家开始行动,贡献自己的人脉资源,想尽办法把外面的食物采购过来,一个又一个“成团”,一个又一个希望,就这样在基础的物资里传递着。到了五月,似乎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开始从中寻找一些“形而上”的成就感,每天跟着健身软件打卡,一天不落地执行着自己的计划表:早起,练字,读书,健身,看剧,吃饭,早睡。当然了,还包括连续地每日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到最后竟有一点满足于这种“退休生活”,终于抓住了节奏。

五月底的时候,物流开始慢慢恢复,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个立式冰柜。“断舍离”了一整年,扔了这扔了那,戒掉囤积癖,却最终在食物储备上回归本心——越多越好。

复工的这半个月,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变化,只是少了很多安全感,我们将继续活在口罩面罩之下,听到门铃声响条件反射地躲在门背后不敢探头直面,走到哪里都要刷码,过了48小时就要测核酸“续命”——没有智能手机,寸步难行。依然没有能开放堂食的地方,我们走在大街上,但是没有和朋友聚餐的资格,原先在手机里的那些问候,就一直还是在手机里。我买了骑行台,把公路车架上去在家里骑车,看着电脑软件里的画面,和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虚拟世界里相会。而不断冒出的新增阳性案例,又伴随着这里或者那里的突然封控,没有尽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人人又都是一座孤岛。本就孤僻的我尚可以适应这样的生活,但是对大多人来说,违背“群居”天性实在是太苦闷了。如今的每一天我都真的要当做最后一天来过,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不问过往,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封控)哪个先来,过好当下。

也许人生本就要有这样的心态吧,平常心这东西,突然就有了。

年味

小时候,过年前总会要妈妈给买新衣服,于是一放寒假我们就会坐着公交车前往南京路,到商厦买衣服。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时候可能就有了“仪式感”,新年意味着新衣服、新书包、新的笔盒,也意味着和久别的外婆有了相聚时刻。然后就是在寒假作业的督促中匆匆结束了假期,盼着暑假的来临。

而现在我距离那个“小时候”已经很远很远,却依然有着这样的“仪式感”,只不过新衣服变成了新的数码产品,或者其他一些自己心仪的物品,而“要妈妈买”变成了“自己买”、“给妈妈买”。还记得刚创业的头两年,春节前最重要的事是搞清楚快递何时放假、快递何时返工,因为他们决定着我该何时休息,何时复工。第八年了,今年是头一次我休息得比快递早,开工得比快递晚。提前三天进入假期模式后,快递师傅问我真的不发了吗,我说是的,我有点累。而过去我一定是“好的,今天发的。”

今年是复工的第四天,早就把春节的订单都处理完了,坐下来突然回忆起过去的每一个年,觉得今年这个是我长大后过得最自在的一个了。暂时没有了课业考试的压力——直到去年我依然每年都有着书法、培训资格考试的压力,并且今后还是会有。也没有了东奔西走的人际关系压力,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和自己、以及自己真正亲爱的人相处,让我感到了很大的愉悦。关闭了朋友圈,只关心我现实里看得到摸得到的喜怒哀乐,一下子觉得特别纯净。

大概是因为这半年身体健康敲起的警钟让我一下子重视起“自我感受”这四个字。做电商能带来很多收益,同时长期做电商也会导致一些精神和情绪的异常,影响自己,也伤害他人。于是自我调节和拯救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一步就是强行给自己放假。

我有一个随身的记事本,上面第一页列了“人生只有900个月”的方格表,每过一个月就会划去一个,大体看来我的有效人生已经过了一半了,就像一部开了长途的车,需要做个保养了。或许挡风玻璃上有了擦痕,又或许座椅上不小心被刮出了洞,但是只要发动机还是好的,油还能加得到,那就依然有运转的可能。

和往年不一样的新年,少了矫情,多了淡定。希望继续保持这份平和吧。

参加区第三届书法篆刻大展开幕式

周一参加了区里第三届书法展的开幕式,本想穿身美美的衣服,一想到三十七摄氏度的天气,又是下午两点,烈日当空,还要开着小电驴和外卖小哥比速度,罢了罢了,勉强把大裤衩换成了正经长裤,就这么出门了。

签到,领证书,领作品集,趁人还不多,提前窜到展厅浏览了一番。然后到点了,开幕式开始。结束后展厅正式开放,展期两周。

上半年过得并不是特别好,坎坎坷坷的,在最痛苦的那一个月我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只有埋头写字不断地写字来让自己分散精力,让自己没有力气去瞎想。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参加了考级,投稿了比赛,写了扔、扔了写大概几米高的练习纸。考级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泪如泉涌,发了朋友圈,配了四个字“苦尽甘来”。其实八级并不至于需要很苦才能达到合格,对于比赛来说更是根本不值一提,唯有我自己知道这份苦,是那阵子的抑郁、悲伤、绝望、彷徨等各色各样的情绪糅杂在一起的“不足与外人道”的滋味。

年初我的硬笔书法作品入选了工艺美院的培训成果展,我妈妈非常开心,要我带她到现场看一看。我悄悄拍下了站在我作品前认真端详的她的背影,心生感动。这次毛笔入展,她也和我爸计划好了这周末去看展。前年本打算考级通过就把心心念念的端砚买下来,没想到当年失利后,DD悄悄地买了作为礼物送我,好让我安安心心练字,放平心态备考。

如果说书法带给我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大概就是这种来自亲近的人的关怀与支持。在我已经结束学生时代,过上世俗的生活的时候,还有人关心我的爱好有没有得到发展,有人关心我是不是和喜欢的事物在一起。书法让我感到生命是无限延长的旅程,只要努力,明天就会更好。

下半年甫开始,老胃病就发作了,而身体的不舒适让一切都停摆。金钱买不来健康,失去健康就没有快乐可言,修行的路还是要稳稳地走啊。

晨骑记录210605

今天出门已经七点了,又万万没想到渡口人爆满,需要等2趟渡船才行,而且渡船载满客后原地停了一刻钟才出发,以至于我从到渡口到上船花了半小时,上船后到下船抵达滨江道又花了十五分钟……

之前都是和各种电动车挤在一楼,局促地站着累人,体感闷热更累人。今天大概是因为这种不必要的等待太令人烦躁,上船后我扛着车上了二楼,意外收货了宽敞的环境和怡人的风光。欣喜地出船舱到甲板上拍了一张浦江美景。

为了赶在10点回来上课,不得已缩短行程,骑到南浦大桥下就折返,回程本打算到面包店吃个早饭,也只能取消。又怕回来的渡船还是这么慢,于是路过了别的渡口看有船就直接上了,想着不管怎么样先到了浦西再说。

没想到我这个老浦西居然迷失在了……外滩。

外滩的马路上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之前和大部队晨骑,早晨五点多钟,警察叔叔还没上班的时候,甚至太阳公公都还没有把眼睁太大的时候,才敢借着大家的掩护一起飞速穿越外滩的机动车道,一个人出来骑,还是太太平平最重要。所以,我只能下来推车漫步于人行道,幸好最近把锁踏换回了平踏,不然穿着锁鞋走起路来那真是累上加累。

既来之则安之,上午的外滩观光台没有游客,有一种静谧之美,于是一路拍了几张照留念。边上还有不少沿着步道跑步的人。一直到了九江路终于可以上车了,骑过南京路步行街,骑过四川路桥,骑过那些过去我只在公交车上路过过的地点,别有一番滋味。

回到家已经九点四十,飞速喝完早餐冲去上课。

若不是大晴天,兴许没有这番好兴致吧。骑行的乐趣,真的是日渐更新啊。

跑步教会我的事

昨天甘肃白银越野赛发生的巨大惨剧刷爆各大媒体头条,没想到越野跑这项小众运动以这样的方式被大家知晓。遇难的21人中有不少国内顶尖跑者,包括超马纪录保持者、八百流沙大将军梁晶,年仅31岁。实在令人悲痛惋惜。

2017年我参加了TNF越野跑训练营,略微接触过这项运动,前后两次赴莫干山实地训练,一次恰好是雨天之后,山路极其泥泞,半只鞋埋在浆水里,到了傍晚体感温度骤降,夜里戴着头灯也需小心翼翼前行。最后的比赛日,本着“来都来了”的无理由心态,在30KM的正赛外还参加了6KM的比赛,当作热身。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非常后悔的一次参赛经历,因为当时我感冒了。那样的身体状态下,是不适合参与这么高强度的运动的,对身体没有任何益处,甚至恶化了病情,第二天嗓子哑到一句话也说不出。

但是奔跑所带来的快感让我实在不忍心放下,恨不能常常远离喧嚣的城市,穿行于山野,与风云雨露为伴,尽享大自然的馈赠。那以后我陆续参加了不同地区的马拉松赛事,最远的一次去了日本。

身在这个业余兴趣的圈子里,就不断会收到更多信息和激励。随着国内此类赛事的蓬勃发展,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参与其中,我又有了一个新的心愿:完成一次铁人三项比赛。俗称“大铁”。于是2019年我开始了公路自行车的训练,骑过早晨五点的外滩,和深夜十一点的世纪公园,用车轮丈量着城市。

骑车和跑步给我带来非常多的收获,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眼前苟且生活的“折磨”,渐渐地感觉力不从心,体检报告上显现出的大大小小问题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目标的选择,才发现一直以来都是过分自信,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当我看到骑行的队友在赛场上摔断锁骨,在马路边出了车祸,看到跑友在烈日下脱水晕倒在终点时,深深地体会到,体育运动本该是一件让人健康快乐的事,而不是带来伤害与苦难。

给目标做了一次“断舍离”之后,铁三、超马等等就都从清单上删了去,一下子感觉轻松了很多。如今我还是隔三差五去公园慢跑几圈,偶尔休闲骑行,不折腾身体了。

户外运动的魅力在于人和自然相处时挑战了自己,愚以为“征服自然、征服山野”是非常愚蠢的想法,你去与不去,山就在那里,你来或不来,风雨不会休息。自然是不可能被征服的,我们能做的,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并且在与之亲近的过程里,认识自己。如果硬要谈什么“征服”,最多是征服我们自己的内心。

再次为在白银越野赛中遇难的运动员默哀,天堂如有跑道,愿你们无风雨、无负担地跑下去。

兰亭看展记

一个月内两到绍兴,本来上次到新昌徒步就想借机走一趟兰亭,但是时间上难以协调,作罢。没想到这次张师组织学员们来看兰亭展,遂了心愿。

七届兰亭奖的展览截止到14日,赶了个末班车。中午聚餐之后我们大部队就进入馆内,张师为大家一个个讲解评点,期间有不少同来看展的书法爱好者跟着我们的队伍一起听讲。

获奖者大多生于六零、七零年代,也有和我同岁的,甚至最小的那位是九五年生人,充分说明了书法技艺不因长幼而有别。让我很有感触的是,书法这件事不是像高考那样,考完了就结束了的事,它是可以伴随着人的成长而一起成长的,年轻时崭露头角是好事,年老时崭露头角同样是好事,没有人会因为年岁大小来评判你有没有资格。

这样一想又觉得未来的路开阔而明朗了,能有一好伴终身,何其荣幸,就不必纠结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了,毕竟,每一滴努力都不会白费,只是薄发的时候没有到。

兰亭附近的景色和建设都更现代化一点,但是新昌也有新昌的古朴和僻静。下回有时间还要再来走走。

千岛湖自驾之旅

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来千岛湖合不合适,到了之后天气一直是阴凉的。体感还是很舒服的。

自驾出行似乎时间上有了更多弹性,来的路上就开开停停一路看看。选了湖边的住宿,于是早起能绕湖跑步早锻炼,十分惬意。

第二天我们临时起意租车骑游,搜了附近的车店,找到一家口碑较好的,选了一辆捷安特一辆喜德盛。老板很热情,还借了驮包给我们,可能我的脸上就写着“缺乏生存安全感”几个字吧……想着反正有自行车负载,也不用自己背着,又不赶速度,便把能带上的应急用品和食品都带上了,但是,事后证明还是带少了……

原先想着能否赶在天黑前环湖一圈,很傻很天真,傍晚骤降的温度和食物的匮乏使得我们不得不中途折返。回程时顶着寒风已经感到力不从心,路上几乎没有路灯,只能靠着我的车灯照明。后来听到背后渐渐清晰的音乐声,才发现有个骑着凤凰旅行车的大叔也与我们同路,他是当地人,非常熟悉路况,也是用着驮包骑行过来到千岛湖,于是我们和他一起完成了最后的行程,这是此行没有想到的插曲,能和有共同爱好的陌生人结缘一时,互相支持鼓励,又立马分开到各自的时空里继续前进,幸甚至哉。

到车店还完车,晚上九点钟,我们终于从饥寒交迫里解脱出来,吃上热饭菜,喝下醇香的鱼头汤。其实这次距离并不长,八十多公里的路,基本都是平路,但是却比我之前公路赛时的疲惫感强了几十倍,一方面是车型不同,车身设定也不是很合己,另一方面是对坏境的不熟悉以及对天气的预判失误,少带了衣物食物,未曾想到环湖一路几十公里没有任何店铺旅舍,打了没有准备的仗,能安全返回已是万幸。这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骑行千岛湖会在中途驿站住上一晚再继续了。

旅行的意义,骑行的意义,都比不上此刻两人在一起平平安安更有意义。以后可不敢再这么拍脑袋鲁莽行事了。

崇明骑行之旅

此行是突然起意,前些天人还有点萎靡不振,稍微好点就“说走咱就走”了。

之前从四明山回来后,就到车店做了fitting,调整了车把宽度,升级了车座,换上了锁踏锁鞋,最后把铝轮升级为了bora的碳刀。整个骑起来更舒适了,当然了,车本身更帅气了回头率非常高(虽然我很低调并不是很想引起注意……)

但是缺乏安全感的我还是舍不得拿掉一个水壶架,骑个短途都要备两个水壶,求生欲太强哈哈哈。到横沙岛的这天天气相当好,但是由于是五一假期,大巴车在路上堵了几小时,直接把我们的计划行程砍掉一半距离,变成了休闲荡腿之旅……

不过半天骑了双岛还是值得的,久闻崇明好风光,没想到真的非常惬意,风和日丽花香阵阵,都想留下来住几天了。

四明山骑行之旅

这次是和骑行组织一起骑游四明山,往返上海由大巴车统一接送,旅途轻松不少。

上山过程里开始飘毛毛雨,又遇到修路封路,以至于不能按照原计划的路线完成,最后分了两段,总共骑了差不多72km。这是我第一次爬坡,铝轮、尼龙平踏、负载不少的车身,不算轻松。路上遇到骑摩托车的驴友,还有自驾的驴友,从我身边开过都友善地竖起大拇指给我加油,可能大家不常看到女骑友吧,一路感受了不少陌生人的温暖。

从小在黄浦江边长大的缘故,对水特别有好感,而四明山的山水在雨中真是美极了。空气非常清纯,十分治愈。下坡时速度猛增到50km/h以上,那阵子心里的一些不顺意都随着狂飙消散了。

中午在山中景点附近小饭店聚了餐,听大家说各自参加户外活动的经历,轻松愉快。喜欢户外运动的人真的都自带阳光,特别好。

此行的其他收获大概就是见识了其他人更专业的骑行装备,考虑回去后也给自己的爱车升级一些配件。也需要做一个fitting,把人车调整得更舒适。

My second WCBA experience

参加了Adriana组织的wcba现场观赛活动,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国手们,非常激动。赛后应邀写了观赛有感,存档纪念一下。

One day in June on my way back home, I saw an old lady around her 70s walking with some difficulties with her tricycle filled with cardboards and used cans. I guessed she must be on her way to the recycling station. I sped up and tried to help her push the tricycle without her noticing. It was only until we reached the recycling station that she saw me, and she repeatedly thanked me for the help. I accompanied her until the very end, and helped her to park the tricycle. During this time, she didn’t stop to thank me.  

After turning around ready to leave, maybe because I felt pity for this old lady, or maybe because it was a stressful period for me, tears fell from my eyes. Holding the basketball in my hand, I reflected back the memories from the past. I thought about the friends who used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me. I wonder where are they now? How are they doing? Do they still have someone to laugh and sweat together with them?  

After that I searched online looking for a place to play, and I found Adriana, and I found MELODY. I still remembered the first time I came to play. The feeling of being unsure. And I also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MELODY Queenbee for the team audition. The feeling of joy. I also remembered the three months I spent with the team from being someone new to becoming familiar with every one in the team. I was touched by the moments we had at the tournament when we had to fight together as a team.  

Although now I had to stop playing due to a physical condition, I am proud of the fact that I am a basketball enthusiast. Compared to individual sports, basketball is a team sport that test a team’s ability, a person’s mental strength, and other general skills. Basketball has taught me to learn to support my friends, and I learnt to respect others because of basketball. And this made me thought, if it was my team mate who saw that old lady with the tricycle, I am sure she will give her a hand just like I did. Because basketball people like us understand the power of “support”.  

This time with the organization by Adriana, I had the chance to experience a WCBA game atmosphere, it was really an honour. Last week I saw a game between Shanghai and Xinjiang, and today I watched the Shanghai team’s second home game, playing against Bayi. Playing against such a strong team (with many national players), Shanghai was not afraid at all. Shanghai was leading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game. Comparing to the previous home game, the speed of both teams at this game was much faster. Jelena from the Shanghai team also played very well, she kept scoring, and was playing better than the last home game. 

Being able to watch national players who I saw on TV at the world cup and Asian games play live, and WNBA star players play in front of my eyes was an eye opening experience for me. You can find a guard player who is just 163cm and another post player who is 207cm on the same court. I guess this is the beauty of basketball, regardless of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your body, as long as the team unites, magic can happen. 

Looking back, I am thankful for that difficult period in June. If it wasn’t that, I would not have experienced the amazing things that happened these past months. There is nothing that basketball can’t solve, if it can’t, come to Adriana to meet other female ballers who love this game who will support you! 

只顾风雨兼程

刚忙完今天的事,同事下班了,我一个人在办公室。把大小仓库的灯都关了,只留一盏台灯,打开博客,享受难得的独处时光。

今天并不是快乐的一日,早晨查看第一批到货的活页纸时,发现工厂量错了尺寸,把所有打孔的纸都打错了孔距,而我由于过于信任他们,并没有要求先看样品。致电工厂叫他们余下的都不要再做了,厂老板还在纠结他怎么会量错尺寸这件事。我已经在这头一句话都说不下去。我当然很悲伤,可是我没有多一秒的时间来悲伤了,这几年做自己的产品,出过的意外比起这个有过之无不及,从最早的破口大骂拍桌子扔东西,到现在只是愣一下然后淡定地想对策,一路成长。哭和抱怨都是没有用的,控制局面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

午饭去了熟悉的面馆,坐在靠门的位置,点上一份黄鱼砂锅。背后是车水马龙喧闹声,眼前是我爱吃的点心饭菜,而心里是慨叹着辛辛苦苦万里外运来的好纸,被做成了废品,比直接烧钱还要令人心疼。自大地觉得这圈子里没有人比我更想要做出一个好本子,没有人比我更想要国产超越日本的技术。我在追求什么呢?追求那些不被人理解的“质量”,被合作的工厂嘲笑过于苛刻,被供应商们嫌弃痴心妄想,而同时另一边,顾客们的高要求又不断地抽打着我的神经。那一刻,连好好吃个饭都成了痛苦。

今年我失去了很多,有的人阴阳两隔,有的人从人海中来又失散在其中,也失去了许多对物的热爱,变得很平庸乏味。全身心钻在工作上,没有休息日,国庆八天大家游山玩水,而我和往日一样上班,下了班去上课。周而复始,没有尽头。早先很喜欢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曾经这是支撑我走过很多黑暗的心灵鸡汤,而现在我甚至怀疑这种选择——假如放弃,是不是会舒服一些啊,这念头时常浮起。

一直听的一个博客节目是“365读书”,都是名家的名篇,可是我听的时候总是不完全用心,纯当一个伴随性的读物,而昨天的那篇却一下子抓住了我,因为太熟悉,那是鲁迅的《一件小事》。纵使过去读了很多遍,多年后听到有声版的依然令人沉醉,想念那段疯狂读鲁迅的校园时光。那时的自己,一个肤浅的愤青,不知生活的苦,却爱批判生活的暗。鲁迅当时又在坚持什么呢?他笔下的那些人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他的文章在现在依然掷地有声。如果能有这样的意义,真叫死而无憾吧。

不能放弃,还是要走下去的。

《二十二》观后感

挑了不太热门的时段去影院看了《二十二》,入席的加我一共9人。最后看完三万多人众筹者名单以及制片人员名单的共6人。

这是一部很克制的纪录片,克制到我有几个时刻觉得不如哭出声来更舒服。大多时候是平静的,平静的村庄,平静的画面,但是当我听到老人用已经退化的嗓音,唱起少时记忆里的歌时,再也控制不住情绪……

我们无法感受别人的感受,也无法体会别人的痛苦,这些经历了坎坷的人们,最后对生活仍然充满爱与留恋,令我倍感惭愧。“生活以痛吻我,却要我报以歌声”,她们真的是这样的人啊!纵使人生充满苦痛,仍然喜欢这世界,“吃野东西也要留着这条命来看着美好的世界。”

无语凝噎。感觉我真的不配言苦。从今往后好好活着,活着比什么都好,比什么都好。

君子之交

如果说关乎友情有什么浪漫的话来阐述,我想最合适的那句应该是“友谊地久天长”。简单六个字,却充满浪漫气息,而且令人感到舒适自在、从容不迫。

长大后渐渐明白一个道理,太过用力的关系无法长久,友情爱情都是如此。今天,大学毕业后便出国发展,至今未见的朋友借回国培训的机会专程来上海与我会面,看到彼此的那一刻觉得过去的时光都没有缺失,不曾见到也不曾频繁短信联系,却那么确定对方在自己的世界里各自安好。我们就是坐在那里平静地聊天,不虚伪不夸张,不炫耀不卑微,平等自在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那些过山车般惊险的日子不约而同地都经历过,最后真的发自内心为都能好好活着再见面聊天而高兴。

分别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伤感,虽不知再见是何时,又自信地觉得哪年哪月都不重要,平行世界里,好朋友散落在天涯海角,各自努力生活。虽不能时时刻刻体会对方的喜怒哀乐,却有一种奇妙的东西将我们连结在一起,看不见却扯不断。

有天早晨在公园跑步的时候,听到一个六七岁模样的男孩和另一个小男孩说:“再见!”,另一个远远地回答:“明天我们还会来这里玩哦!”于是那个小孩又大声地喊话回去:“对!这就是我说再见的原因!”

那个瞬间我突然笑了起来,是啊,说什么来日方长,我们一定会再见,这就是我们相遇的原因啊。

修书

今天头一次想到要把书弄弄干净,虽然放在封闭的书橱里但是还是有灰尘和虫斑,特别是一些陪伴了十几年的书本,脱胶的、掉线的不在少数。 

晚上一个人跑去办公室,安安静静地认真裁切霉边,一毫米一毫米地调整,生怕多裁了毁了原本美观的封面。摸到的每一本都有故事,意外掉落的夹在书中的小卡片、书签、带着笔记的腰封勾起了一幕幕生动的回忆。最后把修好的书套上保护袋,然后一本本放到帆布包里。入夜了,办公楼里空无一人,伴着自己的脚步声出了大门,扑面而来的是马路上汽车的马达声,还有对面公园广场上传来的老歌旋律,站在路口等红绿灯的一瞬间,我忽然对手中这沉甸甸的一袋书起了敬意——如果没有一袋袋的它们给我营养,或许我的眼界会很小,一面妄自菲薄,一面又孤芳自赏。 

虽然依旧是个不喜言谈,特别抗拒社交、一本书可以安静过一天的宅人,但多谢书中世界的“阅历”赋予我的勇气,为我消解恐惧,从容平和地应对这一切。人与人的见面,不带任何色彩最好,我觉得我是个无聊的人,所以你也不必一定有趣,就这样就很好。 

一件小事

今天包裹比较多,于是陪我们的快递师傅先下一趟楼送些下去。熟悉的流程,如往常一样。周末货梯停用,只留两个客梯,当然也是可以送货下去的。

电梯门开后,里面三男一女,见到我们的平板车以及大包的货物,那个女人立刻大喊道:不许进来,这不可以进来!我当然不会理会,上前走到前方帮师傅一起把推车弄进去,那个女的依旧不依不饶:你们怎么这样,这是货梯还是人梯?!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快递师傅,嘴里连珠炮似的不饶人。我非常淡定地用上海话回应:不好意思,今天货梯没有开。当然,带着一些轻松微笑的表情,毕竟即使里面的人没有任何反应,这种情况下我依旧会先和大家打个招呼以便互相理解,并提醒大家注意脚下,这是我一贯的做法。电梯门关上后,快递师傅开始和这女的较上劲,要与她论个理,边上的男士劝道:刚才这位小姐说得挺好的打个招呼不就好了,你讲话怎么这么冲呢!伴随着他们哇啦哇啦的争吵,终于到了一楼。门开后,我们先出去了,我内心的小宇宙自然也要释放一下,刻意比较大声地调侃说:这不是很好地下来了嘛!

随后和师傅弄完,取了点仓库的货又回到楼上,他继续坐在那里计算着运费,我忙着还没包完的包裹。看到他黑着的脸、听到接电话时无精打采的声音,我知道他还在为刚才的事恼火。可我却不知道如何让他提起精神,只好拿了冰镇饮料给他喝。

同样,我也不清楚究竟为何我会在几个小时后睡前来敲一篇东西记录这件事。几年前在我还很弱小,无法应对这种大人世界才有的人情世故时,或许我会一声不吭,害怕和这些人交锋,我可能就站在电梯口,听着那个女人莫名其妙地斥责,眼睁睁看着电梯门关紧,傻兮兮等下一趟。如今我也长成了一个庸俗的大人,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毫不犹豫发出声来,不再让自卑和害羞成为主旋律。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学会的本事,在外受到这类陌生人给予的冲击波时,终于能巧妙又得体地回击。

可是重点是,那个女人,她为什么要对陌生人表现出如此富有攻击性的态度,而且是在陌生人没有做出任何伤害她的事的情况下,她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斥责他人?依旧能回忆起她看着快递师傅时眼神里流露出的嫌弃,依旧记得在我没有用上海话回应她的时候,她无法停止下来的、尖细的嗓音里充满着的、部分上海人特有的势利、自私、好为人师之特质。可惜,只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在言语上与人较量,不如温柔以待,和气生财。

特地看了一下那女人的脸,苦相,想必生活里诸事不顺,相由心生。——我居然非常享受这种无声的臆断,比跟这些人拔高嗓门心率加快血压飙升大吵一架要过瘾得多啊,哈!

2010-2015

我从2004年高中一年级开始写博客,换过很多个博客空间。2010年我大学三年级,开始学习搭建独立博客。到今天,这个博客将要六岁了。

去年我收到因为博客而认识的远方朋友寄来的明信片,上面的落款是:你的读者。我不记得我六年前的生活,但是这些文字替我记得,看我博客的你们替我记得。谢谢你们陪伴我一路走来,感恩命运所赐予的一切温柔与体谅。

如今我已经被日常忙碌的工作占用太多的精力。但是我仍然会写下去,愿你们和我的光阴,都因为美好的文字而异常心安。

所谓初心

这几周在忙着打理新的工作室,突然想说些什么。

回想起来,自从中考开始,我的人生就突然走上了另一个轨道,不再是曾经师长们同学们家长们眼里那个根正苗红的班长了,因为中考没有考上理想中的高中,我开始躲避,从大家的视线里消失了,除了两三个最好的朋友,再没有同学知道那以后我去了哪里、经历了哪些事。

上了高中,正值叛逆的青春期,一下子变得内向,我上语文课看尼采,上数学课看萨特,语文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做作业,我说太简单了我不想做,老师说那好你就别做了,于是我头也不回走出办公室,留下整个办公室的老师惊愕地看着张老师。我妈跑遍了杨浦区所有的市重点高中找校长说情希望能让我转学或者借读,校长们让妈妈帮我调整心态,不要因环境而否定自己……但好像我再也找不到一种叫做斗志的东西,也不知道今后的路会是怎样。

高二的时候陈老师调来做班主任,不知道她是如何得知我的情况的,有天放学她找我聊天,得她叫我不要放弃,并把复旦大学作为目标,等等。总之她一直很照顾我,也因为她,我把一度放弃学习的化学重新捡起来,在期末的时候又考回了前三。

高三的时候我参加了复旦大学文科特长生的考试,获胜者可以保送,我花了一周时间每天熬夜到三点,根据考试要求写出了大学本科一年级水准的论文,如愿进入复试。得知消息的那天张老师开心得不得了,全年级都默认我已经被录取了——可是我没有。复试的失败让我的小世界再次崩塌,面对八位文史哲教授连珠炮似的发问,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化为零。然后我赌气报考了一所位于北京的财经类大学,这所曾经的商务部直属院校,除了上海,全国其他地区都很拿它当回事儿,多少人的梦想就是考入它。分数出来的时候我妈难过得哭起来,因为我的分数完全可以到复旦读一个很好的专业了,可是我没有,可是我任性地偏偏没有。

到了大学我仍然是朵奇葩,人生好像又回到了过去,重新走一遍内向的悲观主义者之路。为了找点事做并且接近我成为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媒体人的梦想,我几次争取终于成功地进入北京一家网络电台做编辑,采访到了邓亚萍桑兰等等,也采访到了一些不知名但是做着了不起的事的人,从他们身上我接近了媒体梦又深深感受到了一己之力是多么弱小。毕业后,为了复旦以及新闻学这个心结,我决定考复旦的新闻学院,可惜,又没有成功。

三年前的今天我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同一天我接到了考研调剂的消息,我的分数可以调剂去中文系,我奔到楼梯间打电话给复旦的招生办,老师在那头冷冷地告诉我调剂在昨天已经结束了,一向沉默不愿争辩的我本能地向她争取着是否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她最后把电话给了另一个老师,她说她很同情我可是真的无能为力。挂掉电话的那一刻我就在楼梯间哭出声来,难以抑制,真可谓是泪绝了堤。回到办公室老板好像被我吓到了,我只能故作镇定继续上班。

就这么离开我原先迫切想要接近的理想,认命地成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拿着一份普通的薪水,过着一种普通的日子。公司很小,事情很杂,我很难向别人描述我的工作内容,比起那些在五百强企业上班的同学,我羞于向他们提起我的工作。

然后我闲着没事做就开始在网络发一些钢笔测评和钢笔字心得,希望能找到同好亦或是得到交流。偶尔有媒体会约稿,也有编辑会约我去参加一些媒体活动,凡是能够与写作和新闻理想沾边的业余活儿,我都很积极地去做。但我整个人都已经很内向,不擅长社交,除了专业的采访,我已经很难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陌生人交流。记得有一次有品牌邀请媒体去参与的发布会在外滩十八号举办,我带着任务去出席,却发现我根本无法融入这个环境,那里有很多很多人,可是我搭不上话,因为我没有正式的身份,我只是个帮忙出席的替身。

我快记不清那时候我追求的是什么,但“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直在心里没有改变,我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去找“什么是我喜欢的并且也能做的事”,但好在我终于找到并没有放弃,而且我用实际行动把这句话补充得更完整: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如果算上筹备期,正式开始做自己的事将近要有一年了。一年后的今天我有了新的工作室,也即将有新的团队诞生,更有许许多多新的挑战与坎坷在前方。哪有什么退路,还不是往前走最靠谱。

年初我在朋友的推荐与帮助下有幸成为卢国联老师的学生,重新开始学习书法,二十年前因为我的不努力所带来的遗憾终于有机会弥补,每周坐公交经过杨浦大桥去上课,两边是上海美丽的夜景,那真是我每周独处的时间里最浪漫的时刻。我坐在一群大多只有八九岁的孩子里,和他们一起学习,个别年纪特别小的家长还在一边陪着,看起来是不是很尴尬?但我丝毫没有觉得害羞,因为这么多年所经历的起伏教会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认准自己的目标、努力去实现,才能走好脚下的路。如果我中考时努力一些,说不定就能考上最好的高中,如果考研时再努力一些,也就能用高分战胜调剂的繁琐,那样的话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可是我又很感谢这些经历带给我的领悟:结局一定是好的,如果不好,那一定不是结局,努力一定会有成效,如果没有,那一定是努力得还不够。

我无比喜欢现在的生活,感谢这一路陪伴我的人们。人要活得简单些,就得安心做朵花,不要做哲学家,但我的骨子里好像充满了任性,时刻探索着新的可能,乐于把不寻常的路走成寻常,把刺痛人的荆棘踩成有余香的玫瑰——为了能让自己和所在乎的人可以任性地生活,我大概就是沦陷在了这种“别无选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自远方的音符

上个月的今天我做了来广州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今天现在坐在机场的登机口外打下这篇文章。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听朱晓玫的钢琴演奏会,而我在一个多月以前还不知道她。仅仅是因为好友Kim在微信圈分享了一篇关于她的文章,而对她经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上海站的票十分钟即售罄,黄牛票也炒到了两千多,得知广州还有普票,当晚我就定了这个月到广州的行程。

这期间我找到了朱晓玫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音频,作为一个听了很久却仍是初级鉴赏水平的古典乐爱好者,我尚不能以专业的眼光品出她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家的差异,但配合着她的经历,我仿佛可以读到她这30年起伏,读到她与这30段变奏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巴赫就好像存在在她的灵魂里,浑然天成。演出开始,她着一身素衣登场,就好像是从刚才播放的那段纪录片里走出来一样,自然、自在。与观众行礼后,她坐在琴前,没有乐谱,没有任何多余的等待,直接开始了演奏。她没有所谓的修长的钢琴手,也没有胭脂粉黛的修饰,更没有我们印象里钢琴演奏者夸张奇异的刻板印象,她静静地弹奏着,指尖流出的音符,似乎可以平息整个世界的不安。三十年的钻研,才让她能自在地隔着时空与巴赫对话,那是她的作品,更是她的人生。这大概是艺术家最好的状态吧。

朱晓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她遇到过一个听众,十几年前就收集了她所有的专辑,她很感动,因为他单纯喜欢我的作品,他那时不知道我的故事。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这样的听众,多少带有一些矫情的因子,就好像生怕失去了接近有意思、有故事的人的机会,可我丝毫不会掩饰我在这方面的矫情与肤浅,因为我害怕自己有一天变成真正的跟风的大多数”——总是在失去了以后,才去翻阅他人的人生。

朱晓玫的家位于塞纳河畔,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河面上缓行的游轮,而我也没有想到,今年五月去欧洲的时候,我曾那么近距离地经过她的住处。她在欧洲已经取得了极高的专业地位,可是在国内却鲜有人知晓,她说她的梦想就是在世界各地为听众演奏巴赫的作品——这是音乐的无国界性所带来的恩赐,正是因为有朱晓玫这样的艺术家,我们才得以在不顺意的现实里找到永恒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