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人生

孩子出生后的日子里我始终没有时间坐在书桌前做一些过去常做的事,比如阅读、练字、写作抑或是放空发呆。出了产褥期后,我的身体基本恢复,孩子也度过了人世间最初的新生儿阶段,进入到了婴孩时期。多亏家人的鼎力支持和育儿嫂的帮忙,我才得以有与自己独处的时间。才想起来打开电脑,登录自己的博客,敲下这篇东西。

我很晚才决定要生孩子,很晚才想明白做这件事的动因,大概是希望自己多一个亲人,多一份细水长流的情感寄托。过去的人生里,我很努力地读书写字散发光芒,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才感到缺失了一些实实在在质朴的东西——一种与他人真正的连结。是时候结束我特立独行的生活了,是时候打开自己去迎接新的阶段了。

这是个很懂得照顾我的小孩,孕期除了晚期的水肿和手指僵硬,其他时候都没有让我多痛苦,生产前的临产征兆也是教科书式的宫缩、见红、入院待产,生产当天顺利地用上分娩镇痛,看着篮球比赛笃定地等待开全指,最后四十分钟完成第二产程分娩,无惊无险。当护士把这个小家伙放在我的胸口skin to skin时,我像是突然有了铠甲,也突然有了软肋。神奇的生命力,就这样把我的人生推向了高潮。

得益于过去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生产后的恢复也非常迅速,出月子后我便着手恢复往常的生活状态,从整理屋子开始,调整自己。孩子的加入让我的生活也多了一点新鲜感,比如做着自己的事,会被孩子需要吃奶的哭声打断,然后马上揽入怀里开始哺喂,看着她沉醉的小脸、温和的面容而出神。

无关任何人的建议,无关目前环境里舆论的导向,我坚持纯母乳亲喂,一方面因为母乳的营养毋庸置疑,亲喂对我的身体恢复也极有益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崇尚极简,不想多花任何一分钟在吸奶,冲奶,温奶,洗奶瓶这种事上。哺乳动物的天性就是通过吮吸获得乳汁,按需喂养也不必纠结于喂养的时长和实际的奶量,最简单的就是最有效的。虽然经历了初期的喂养疼痛,但是和孩子的磨合也就因此开始,不多久就有了默契。

整理书橱的时候看到那套早就收入囊中的三全本史记,想起曾经的小目标是把它读完,可惜并没有什么进展,那时候我想,我这样的人,再自律、再努力那又如何?即使读完史记,我的人生也就是那样吧。而现在我又有动力去读它,花几年甚至十几年也无妨,那时候孩子长大了说不定恰好愿意与我交流其中的内容,我的这些无用的爱好,说不定就能有发光的时候了。

我的高质量人生已经快过了一半了,前半生过得很“孤单”,充满游离社会的单调感,虽然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实现了自己大部分的小目标,却缺少一点温度。后半生伴随着孩子的养育就这样开始了,我“被迫”与环境加大了联系,我不再只是我自己,我还是另一个人的母亲。又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我接触与学习,我是孩子的人生第一位老师,我也是她的第一位学生。

感谢你选择我做你的妈妈,我亲爱的小孩,愿我在你的眼里看到的尽是美好与光明。愿你的人生活得坦坦荡荡,过得幸福安康。

龙年的告别

都说本命年不容易过得舒坦,而我记忆里上一个本命年倒还是过得去。但所有事情也在那一年开始转换轨道,螺旋型前进的人生,总是起起落落不在一个层面。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个龙年,应该就是:告别。告别过去的自己、告别曾经的感情、告别那些舍不得却不得不散场的宴席。所以这一年在缺乏安全感的状态里度过,偶尔迎来的惊喜,也都夹杂着担心和恐惧——早就猜到了结局,便只能小心翼翼地开始。在这个大起大落的年份里,我体会到了遇伯乐之欣喜,感受到了有朋友之温暖,经历过了既成自然的习惯戛然而止之心痛,也领略到了过去没有抵达之风景——这些都将成为我美好记忆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出彩虹色的梦。

而我终究要继续告别下去,告别这一年的遗憾、悲情、痛楚和其他许许多多的怨念,所有不能释怀的终究要在这一年有个结局——于是我突然放下了手头所有的事,叛逆地奔去了远方。

在这里,我看到了电影里所描述的“堵车”。

听不到任何汽车喇叭声,大家都在静静地等。从高速路俯瞰曼谷,远没有想象中整齐和国际化,有人住在高楼、有人住在别墅,更多人住在用简单板材拼搭的小屋里,洗衣做饭、家长里短。但我依旧会用“明快”来形容这座城市,不论是出租车还是巴士抑或是水泥车,都有艳丽的车身和涂鸦,想让人心情不好也难。

人头攒动的曼谷,和许多旅游城市一样,少不了那一丝商业又粗鄙的气息。但曼谷人缓慢的生活节奏,倒是恰当地缓解了游人的焦虑与不安。顶着烈日贩卖太阳帽和矿泉水的小贩、推着自制小车炸着煎饼的老妪、穿着整齐的校服在放学途中嬉戏打闹的孩童、蹬着摩托车互相紧搂的情侣,这一切都太让人觉得亲切和自然,就好像是我生活过的城市,不曾离开。

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演出。

在中国这个自诩为礼仪之邦、却丝毫不文雅的国家有着难听名字的他们,在泰国被称为第二种女人,在西方有个很美的称呼:红顶艺人。数年的专业歌舞和形体训练,使得他们在成年时拥有了曼妙的身姿与独特的气质;而自幼与针剂药物为伴,又令他们于知天命、甚至不惑之年便离开尘世;由于特殊的身份而成为他人调侃的焦点,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猎奇的粗鲁的陌生人,他们不得不将尊严藏在微笑的背后,用身体作为灵魂的挡箭牌。

一张张让大部分女人失色的精致脸庞和极致妩媚的身姿,在镁光灯的辉映下忽明忽暗,那是历练所得的轮廓、那是心酸堆起的嘴角。我猜想最壮美的活法莫过如此——用青春年华剪成的烟花,瞬间燃尽世间的繁华。

在这里,我看到了晚霞映照下的寂静与躁动。

乘着快艇飞驰在暹罗湾的水面,看一望无垠的水天一线,让浪花拍打在身上冲散所有的情绪。有瞬间我深刻感到,曾经隅于一角的压抑生活在此找到了出口,那些我无法放下的人和事一下子变得那么轻巧。

这一年,我虽然没有能继续在校园求学,却在业余时间找到了自我提升的方法并付诸行动;虽没有像在大公司的同学们一样看似光鲜体面,却在小团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践行着自己的原则;虽然没有能在心心念念向往的媒体工作,却能得到贵人赏识将写作进行到底;虽然财富的积累才刚刚起步,却也可以用真正意义上自己赚来的钱给家里添置好东西。“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这句念了很多遍的话终于在那一刻得到了领悟。

站在高处眺望暹罗湾,夕阳照耀下的小城寂静又安详,而夜深以后的它又将包裹着的闷骚与躁动释放得彻彻底底。咸得发苦的海水和令人醉生梦死的酒精,用不同的方式荡涤着每一颗不安的心灵。

我一直看到生活圈外有更广阔的世界,而我迟迟没有勇气迈出的这一步,有幸留在了曼谷的大街与小巷、倒映在了美人斟下的冰凉美酒里、弥漫在了芭提雅的温柔夜色中,成为我整个龙年最亮眼的片段。

我终将也告别这趟旅程,如同告别龙年的所有喜怒哀乐——是我的溜不走,不是我的抓不住。对于来年的憧憬,和过去一样无法描摹出太实际的样子,怕太细致会让失望放大很多,只能怀着一如既往的善念,愿现世安稳、平安喜乐;愿每个坚持梦想的人都有所收获、接近自由;愿自己在新一年有能力为家人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也希望再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你,可以离我近一些——喧嚣嘈杂的年代,怎能总是遥远地相爱。

新年快乐,蛇年你好。

(end)

毕业后的这一年

转眼,毕业一年了。可能有人会觉得,啊,才毕业一年。也许我的文字是有些七分熟…………

有段时间我处于非常非常矛盾的状态:留恋学校的氛围,又不甘心把自己框死在象牙塔,想要潜入社会摸一摸底,随即又在明白了它的深不可测后,再度无比向往校园生活。如此反复。也曾纠结于到底是走学术的路还是实业的路,时间就在这些徘徊中溜走了。

在读书的时候,因为做过一些实习和兼职,又因为是媒体行业,所以多少提前了解了一些身处的环境。这么算来对社会的认识也超过一年时间,然而毕业后这一年的认识是非常深入又生猛的,几次感觉要翻船、要跌倒,还没有人扶,终究学着自己走路。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今天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微博私信,对方说毕业一年,换了工作,发现自己很多不足,想要从练字入手来改善。如此相似的情况让我在回复了他之后顺着思绪想了很多,第一次完整又清晰地总结了毕业后的体会,然后又去看了一下这段时间安慰过自己的文章,似乎学得了一些东西,接下来就谈谈我毕业后这一年取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坦陈这一年的感觉就是:用着一颗想要方向的心,做着没方向的摸索。因为最初我的打算是先走学术道路然后进入社会,就是通过考研回到我感兴趣的领域——传媒,毕业后顺道而行。结果此路不通。我只得手忙脚乱地临时换方向,试准哪个就哪个,却万万没想到我从事了一份与我本科所学专业完全相关的工作。本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自信(我本科专业成绩不拔尖,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我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就这么开始了上班族生活。但这份工作最大的压力不是其本身,而是来源于旁人——父母觉得我是因为受了打击所以放弃学术和热爱的专业,朋友觉得我是随便凑合找了个工作肯定不开心,甚至我自己最初都不能肯定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几度在夜里崩溃偷偷掉眼泪这些事后来想起来还真的有些伤感,但好在我终于顶住各方压力把这份工作坚持下来。要问我找到方向没有,我至今答案还是:没有。但是后面一句不会再是:这个真没有。毕竟,我清楚了自己对于这个行业还是有喜爱之情的,只能说命运太神奇,让我读了一个不太喜欢的专业,然后在实践中却发现了它的美以及认识到自身的才能是与之相符合的。这些足以开拓出以后的道路了。

其次,这一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变得坚强。前三年经历了一系列苦闷,在这一年达到顶峰,可当经受了二月份的晴天霹雳后,竟然有一种涅槃的感觉,似乎没什么可以再来摧毁我的意志了。对各种曾经非常在意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心态也变得淡定起来。我想这一点比其他所有的收获都来的珍贵,就像是读书时,做对了一道题所得来的喜悦,肯定比不上学会一种方法然后屡试不爽做对一百道题的喜悦。我清楚的知道自己从内心来说还是存在脆弱的地方——有谁愿意坚强?有谁不希望轻松些过日子?有谁想要一个人扛这么多?但是拥有这个品质,绝对是给人生大加分的一点。

最后,这一年——确切地说是这半年,我找到了象牙塔外提升自我的方法。一开始上班的时候,我简直无法相信我余下的人生就只能这样度过:很多时间和话不投机的人共事,精力花在现实的生计问题上,面对职场的一切不知所措,有了压力不知道如何化解……比起其他,这个现实击碎了我对于混社会的一切幻想和动力。直到学会了使用GTD管理,才渐渐有了方向。然后我就从一个GTD和一个番茄时间延伸开去,读了这方面的书、看了很多这方面的帖子,关注了这个领域杰出的网友,最终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找到了成就感。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非常反感畅销书、职场指南这种东西的,但是在这半年阅读的书单中,我却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而以往精神养料比较充足的书读得较少。读罢后发现这些书的确有可取之处,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你明白该如何着手去改变现状。这样的书,类似一个有经验的导师在给你讲解他是如何一路走来的——离开学校,离开班集体,最缺的就是这样的讲解。

于是我这半年过得非常充实,从二月份那个低迷受挫的时候开始,果断进入新的状态,把想做的事一件件落实起来——在社区发布硬笔书法教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利用业余时间传播钢笔文化、成为媒体的特约撰稿人、把这个博客打造成可读性更强的地方……感谢热心的网友,给予我巨大的支持和信心,帮助我做得更好。而这些,都得益于自我提升的训练。

这三点是我目前能总结出来的、毕业后一年内比较明显的体会。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我当然也感悟到了不少宏观层面的事,比如如果本科时我……那么就……”要是那时候……那就会多好等等。所以接下来这些就当做是给他人的前车之鉴吧,供仍在读本科的同学参考。

一、本科时千万要以学业为重

我带着万分的理想主义热情,进入了一所充满的商业味道的财经院校,可想而知我会是多么痛苦。苦闷、悲伤、不被理解、厌学等等情绪充斥了我的大一大二生活,很惊讶于大学的课堂竟鲜有踏实学术的氛围。一直到了大三,我才意识到我必须重视起我的本科学业,如果我荒废它,就不会有好的积点,就没法申请国外的好大学深造,甚至拿不到学位。那时候我开始一本正经读了很多和学业有关的专业书籍,把不喜欢变为喜欢,把没兴趣变为感兴趣,上课积极发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把学业成绩提了上来。当时觉得每天要做很多事,要看很多自己喜欢的书,哪里有心思多看些专业方面的拓展书籍,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后悔:本科是一个大量积累学科基础知识的好时机,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广泛涉猎好书。如果你学的是管理类,你就该去涉猎经济、金融、贸易等多方面的知识,学校的图书馆足够能满足你,如果你学得是古典文学,你就该也多读西方文学,当代文学,如果你学的是小语种,那要尽可能多的学习第二第三门语言,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人生不会有第二个时间段,让你不愁吃穿(大部分学生适用)、不用面对人际压力、职场压力、不用面对高考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怖场面,而一心一意只要汲取知识。

毕业后这一年,我深刻感到本科读的专业书太少了,涉猎面也不广,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一定把图书馆经管类的翻个遍!而这些缺憾,只有靠每天下班后自己业余的时间汲取知识了,比起大块大块学习的高效率,这种琐碎的暗时间效果略逊一筹。

二、不要为了找工作而放弃精神追求

人有超过半辈子的时间要在工作中度过,这看起来当然是件重要的事,但这件事,并不需要成为你人生的主旋律。工作是在追求幸福快乐的道路上保证物质供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有不少同学,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就以要找一份好工作为目的,联系学长求经验,逛论坛看面经,到处打听找熟人,他们虽然因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他们的大学,就只有这些而已。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如何在不断的挑战中超越自己,在超越的道路上心怀感恩与爱,当每一次失败或是喜悦,可以成为你修炼内心的基石,才算是真正地在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不是上面提到的那些面试技巧、内幕消息等等,而是你真正想要完善自身的信念,从个人修养方面入手,补充知识、涵养气质、磨练意志。电影《三个傻瓜》里的兰柯最爱说的是: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而来。就是这个意思。

有的人理想,有的人务实,理想的人一心要拯救世界,务实的人心怀百万富翁的梦想,这些都是人各有志的表现。但如果能走上精神层面,为自己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是最好不过了。大学生走上社会后要经过很多年的沉淀,才可以实现财富的积累,所以毕业前夕和刚毕业的阶段,千万不要一心只奔物质去,当你能耐住寂寞把磨练扛下来,很多年后你会感受到精神信仰所带来的极佳回馈。

三、想到的事赶紧去做

常听人说: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更不会做了。虽然多数场合说这句话的人实际做出来的事让我不能理解或是觉得不妥,但它还是有可取之处。年轻是最好的资本,如果你想实现经济上的半独立或者独立,完全可以借着大学周末的时间去兼职一些你感兴趣的事,但前提是一定要保证学习时间,就是满足上述第一条。但也别太累着自己,廉价劳动力也是要以健康的身体为保证的。如果你有好的创意和想法,不妨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个业,做点有趣的事。不要去担心资金之类的问题,当你有一份好的计划书,够有说服力的数据,自然会有人赏识你。如果你想表个白谈个恋爱,勇敢地去和他/她见面,勇敢地去爱——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趁你还有美好的校园生活,抓紧它。

四、永远都不要放弃学习

这句话是我本科时西方哲学课的老师讲的,他在学期末的最后一堂课上,拿出了一页纸,念给我们听他想说的话,最后一句是:不论如何,永远都不要放弃读书。毕业后一年里,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而且不仅仅是读书,更可以扩展到学习——学习如何工作,如何有效率地工作,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提升自我,如何突破瓶颈,如何获得永恒的快乐。在学校,身处一个几乎隔绝的环境,没有人会因为你搞砸了一个任务而辞退你,没有人会因为你太过强势而处心积虑对付你,没有人会因为你过分张扬而心怀恶意。心情不好于是不去上课,钱花完了于是打电话问家里要,这些情况只有在学生时代才可能存在,走入社会,没有人会为你的幼稚买单,你将为你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在这个过程里,哀伤、挫折、屈辱、崩溃随时会与你为伴,而你要做的就是去学习新的东西,通过它来了解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自己没有赶上变化的脚步,该如何才能从跌倒出爬起来继续前进。

曾经为了高考而进行的学习只是非常渺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学习,是在这么多年的培养后,所具有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你融会贯通地去接触新知识,成为一个多面手。大学是培养这个能力的最好时机,它是你真正将图书馆视为老师、主动学习的好时机。

 其实这四条还远远没有涵盖我想说的东西,比如:我建议本科生写自己的博客,心情记录也好,专业笔记也好,能坚持下来定有收获;我还想建议本科生大力加强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用一切方法接触国外的的教学资源,培养国际化视野,而不是只会用汉化的产品;建议本科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小事业,建议通过兴趣爱好去结交益友,等等。写到这里我突然很遗憾,遗憾我在读本科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这么给我建议。所以如果我的建议能够给后来者一些参考,也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我当然愿意做那个跑在前面的人,给你们打照明灯。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不管做什么,在什么阶段,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心的方向,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获得自由——自由不是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大学毕业后的这一年,我已经无法像曾经那样潇洒地顺应本心,因为有太多方面需要兼顾,但我的人生理想还是要做这样一个自由的人,我相信我们必先带着枷锁跳舞,才能在解开枷锁后成为飞人。

也谈「念名校而不得」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回想当年,颇多感慨。那时候以为这是世上最重要的事最难的事最苦的事最累的事最壮烈的事,也有着莫大的勇气去战胜它,用健康换成绩,熬夜到凌晨四点结果还精神抖擞去上课,觉得年轻真是太好了;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和喜欢的人发短信热络来热络去,或者看看课外书装装小资情调,那真是不可复制的时光——不用担心被谁批评,不用担心没有饭吃没有钱花,不用担心自己的狂妄会和残酷的现实碰撞得头破血流,还满怀希望地感到过了高考这个坎,人生就光明了就解脱了就自由了。

从小学起一路考入重点学校,一直带着的名校光环让小小的心灵充满了自豪的情绪。高考前以人文学科特长进入复旦自主招生的复试,而信心却在八个人文院教授的拷问下被打击得碎落一地。伤心的泪水解释不了很多事,解释不了为什么自己一意孤行转意报考了北京的学校,解释不了最终的名校情结怎么会就此成为一种心病。还以为自己很有能耐,以为爱可以很坚强,以为时间和距离都是浮云。踏上离家的旅程,人生轨迹就这样静悄悄地转变。不止一次地试想如果当初安心待在上海,凭着超过录取线四十分的成绩进入复旦,是否一切会变得顺利一些,是否美美的最初的悸动会成为一生的陪伴——而这些都成了试想而已。

前几天,看到豆瓣的一篇文章念名校而不得综合症》,颇有共鸣。八年前为了复旦而开始的努力,到今天竟可以成为一段如此长的故事。当初许下的诺言和心愿,师长们的期待和信任,在旁人记忆里或许早就消逝,而于我,它仍然是一个魂牵梦萦的心结。没想到离开家乡就读、选择商科,最终考研时会成为最恐怖的三跨考生,想要回到起点变得如此困难。考研失败的那刻没有任何情绪,静静地把消息告诉高中最爱的老师,一句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我都支持你。瞬间打开泪腺的塞子,那一刻才深深感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有多痛。后悔高考时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后悔不懂事的决定给那么多人带来了麻烦却不自知。

想要行走的路,一直曲曲折折没法到达,但是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有隐形翅牓。在北京的日子所付出的那些努力,收获的那些经历,是我目前人生里最最珍贵的回忆——在电台工作的时光、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前进的时光、在话筒后看着夜幕降临、在导播间安静地聆听,想象着声音通过信号传送到很远的地方,是否会有同样孤独或者欢乐的心灵,与我一起分享今夜的故事。外出采访,穿梭在北京的地下与地上,和优秀的人物交谈,触摸不一样的人生,至今想来像是一场梦——如果梦不醒,该多好。

虽然就读的学校也相当有名气,也算是数一数二的财经类高校,然而这几年间还是因为没有读成心目中的名校而郁郁寡欢。在上海的同学们按着既定的路线,读上海的顶级名校、然后出国深造、成为海归,而我却独自走着一条特别的路,可这是当初是自己选择的,就算跪着也要走完。想家的时候哪怕乘12小时的硬座,也要买最早的火车票回家待几天,想念上海的一切,就算是遍地买得到的零食,也要揣几袋回学校。毕业了,回家了,上班了,上海的朋友出国了,北京的朋友在北京发展了,那阵子的孤独与寂寞,真是夹杂着许许多多的无奈与伤感。无法接受从学生走向社会的转变,无法习惯每天没有大块时间静下心看书,就好像知识就此断层无法衔接,羡慕那些继续深造的同学,羡慕在名校继续风光的同学。最近流行一句话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谈人生,回想起来通过那一年我真的够有资格。终于能理解古诗词里说的壮志未酬到底是什么含义——当我也终于郁郁不得志的时候。纠结于自己的学习履历里没有复旦大学这四个字,纠结于自己八年前的承诺没有兑现的时日。

最近和一些很多很多年未见的同学联系到、参加了一些初高中的聚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在名校就读的同学无一不带有一种高人一等的骄傲,可是他们的谈话内容却无一不有关学校社团、学生会、人际关系、学业情况、恋爱情况、或者就是说说人人网上的事,对生活有很多抱怨,少有人谈及一些人生层面、个人发展的问题。原以为名校能赋予他们更多的气质与涵养,事实却不是如此。原先清高的依旧清高、原先自恋的依旧自恋、原先碌碌无为的依旧碌碌无为,停留在学校社团的层面,以为这就是社会。回想起自己曾经中小学就读名校的感觉,何尝不是如此。然而最终还是在与现实触碰的时候摔得遍体鳞伤——这时候我突然非常欣慰,对自己早一步因没有读成名校而看清现实感到一丝庆幸。也许这就是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的原因吧,或者说——在学校是浪费时间。

最近的生活变得多彩起来,过去三年的苦闷与抑郁,渐渐有拨云见日的盼头。觉得自己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珍惜,永远羡慕别人的,静下心来想想:原来梦想正实现,只我一人未发觉。感谢在过去的日子里来到过的酸甜苦辣悲喜交加,感谢让我伤到痛到的现实,这些在当时看来莫大的苦难,都是回望时莫大的财富;感谢一直陪伴支持爱护我的家人,这世间没有什么比你们更重要;感谢学生时代的好导师好朋友,感谢工作上认识的诸多好同事,感谢你们包容我的无知与狂妄,与我分享成长的喜悦;感谢今年认识的很多网络上与生活里的新朋友,你们个个都是我人生里的贵人;感谢曾经彼此深爱过却没有走到一起的人,因为你们,我才成为了更好的人。

本来今天打算发的文章是对上海高考作文的分析,却因题目迟迟不出来先发了这么多感慨——其实我本就是如此感性的人。

(完)

师恩难忘

毕业论文开题了。我自我博弈了好几回合最后在志愿表格里填上了傅老师的名字,随后的命运就交给主任。结果老天很眷顾我,真的让傅老师做了我的导师。

我带着一腔迷茫来到这个学校准备学会计,又阴差阳错地变成了营销系的学生,后鬼使神差地去了青檬当编辑,在发现专业成绩还不错的时候终于到了要毕业的年头。
而这快四年的时间里,我和辅导员只讲过一句话,不知道班主任是谁,年级大会没参加过,科任老师一个都不认识——我真的度过了一个“无师”自通的大学时代。昨天去傅老师办公室听她讲计划,我去早了,她还在辅导四个大一的学生。后来她跟我说,今年大一已经分好专业,还安排了导师,这几个学生都很积极。我笑了,一半是苦的,因为这么好的事儿我没遇上。我大二的时候在电话里跟妈妈说我退学吧到现在专业还没分班主任都没有辅导员见不到专业老师谁都不露脸,我们学生算什么?这算什么大学?

其实我大三的时候有想过出国重读本科。

好在这都已经是过去的话了。非常欣慰从这个学期起,我能有机会真正体验学术的滋养和沉浸其中的陶醉。这一切都是因为遇到一个好老师。

这学期的专业课是傅老师上的,她给了我们几十份哈佛商业评论,每节课讨论一个案例,每个案例三十张A4纸。不过大部分人好像很怠慢,都拿要找工作要听宣讲会来搪塞,来给自己翘课的理由。相比之下,我好像没这么忙,所以我很愉悦地看案例,上课发言,和老师交流。很不明白那些怠慢的人,你们知道哈佛评论多么难弄么?你们知道多少钱一份么?甚至连班长课代表都课前嬉皮笑脸地去问傅老师,能不能提前走因为今天晚上有招聘会。老师不说什么的,老师只说希望大家都好。

傅老师看起来近六十,但昨天我才知道她儿子和我们一样大,在复旦念大四。昨天我们俩才知道,原来咱是老乡。原来阿拉都是上海宁。我也是昨天才知道,她是英美文学硕士,营销学教授。老师说,你们年轻,能熬熬夜,能拼搏拼搏,就抓紧时间好好珍惜,我现在想奋斗身体也支撑不了——她其实没有看上去年龄那么大,她其实和我妈妈差不多大。

昨天讨论完选题,傅老师知道了我的一点小故事,比如为什么会到这个学校,之前在什么高中,为什么要考研。她说她对国内教育非常不看好,研究生教育和本科差不多。不过她知道我的想法后,也不反对了,只是说:看样子你有搞研究的潜质,那既然搞研究了就要读到博士。我当场晕厥……(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今早我收到老师短信,让查查邮箱她发了资料。打开后,说实在我是呆住了一会儿,邮件时间是凌晨两点十五分,她陆续发了五封邮件,都是为帮助我拓展思路而找的资料。目前只是在选题确定阶段,傅老师所做的,可能是其他专业的老师两个月以后做的、甚至是永远不会做的事。系里给了5个时间段,傅老师把它分成10个,我们四个人只要按照她的计划表一步步做就行。而此时会计和财管专业的室友们,还在为选哪个导师伤脑筋,还在为那些专业一个导师带十个学生而伤脑筋。

照例早晨8点去了图书馆,看了一阵书后我还是很激动。夜里两点了,我们都睡了,傅老师还没睡。早晨我们有人还睡懒觉呢,她已经醒了。我跟妈妈说,我这四年没白读,哪怕前面病句语法问题一大堆,最后的结尾却是这么完美。傅老师和我们抱怨说,上头安排的时间一点都不科学,大量读文献起码要一个月,一个星期够看什么,我已经写信给教务处了,可是你们也知道,这基本没用……谁说教授都是敷衍的,我这儿就有一个还保有立场和个性的好教授。

这篇文章有点突然,写起来也没个章法,貌似有想到什么写什么的感觉。嗯,很突然。

其实大二刚分专业那会儿我见过傅老师,她代表学系发言,欢迎我们的加入,那时候我也是第一次感到她的人格魅力,心想这专业还不赖,貌似挺值得期待,没想到这一期待就期待了两年。这学期上傅老师的课,看她一讲就是三个小时好几次喘气特别累,我都觉得很难受。我还是不能明白那些翘课和找工作找成神经病的人是怎么想的,系里为数不多的正教授的课就这么让你们不感兴趣?即便不感兴趣,那上课到场,也该是学生对老师最好的尊重吧。

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

一次是系主任提前半小时来给我们将论文开题的事儿,讲完后是傅老师的课,时间差不多时,系主任发现傅老师在门外,而她已经在那儿站了好一会儿了。教室里空位很多,推门进来坐下完全是再正常再合理不过的事儿了,但是傅老师没有,她站在门外等主任说完才进来。这之前傅老师是系主任,新主任比她年轻一些。那天傅老师给我名片的时候,还特地跟我说,现在主任不是我哦,这名片是老的。

还有一次,课间的时候,要签到。有同学懒得起身,就叫另外的同学一起签掉。傅老师看到了以后,一下子变得特别慷慨激昂,告诉我们,签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权力,别人没有资格为你完成这件事,你也没有资格让别人为你完成这件事。尔后她又说了自己在美国留学时发生的事,说到现在国人的一些怪现象,最后教导我们说:你们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人,你们要时刻自己给自己尊严。那十分钟的下课时间前所未有地长,在教室的学生都认认真真地在听她讲,我从来没有见傅老师这么激动,这么掷地有声地陈述什么。她说那些的时候,我有一瞬间恍惚以为自己是在高中的课堂,讲话的那个人是张Q或是陈Y。原来我已经四年没有听到一个老师给学生传输德行的思想,原来我已经四年没有遇到,老师,了。

这些事情可能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们大家遇到得多的去了,我之所以写下来,不是靠理性,是靠感觉。因为这几天,论文开始后的这几天,我的心在经历好久都没有遇到的涟漪,那种因为遇到一个好老师而震颤的感觉。

10点的时候我把改过的选题邮给了傅老师,她说可能得明早看现在有别的事儿忙。我顺祝她晚安。

现在零点了,傅老师您在做什么呢?

(完)

我没什么大梦想,但我不想和别人活得一样

晚上突然接到女人的电话,被约去吃夜宵——如今要见到女人实在是件难事,要在她那满满的档期里求饭局,实属不易。

大家习惯叫她MM,不过自打我认识她,就一直叫她女人,和称呼名字一样,干脆,明白。女人如今是当红平模,刚从三星手机片场归来,明天又飞去安徽卫视录节目。

女人刚开始的时候是个舞者,在学校的各大小舞台上挥洒自如。但也因此,一些人对她的印象,总停留在浓妆艳抹、成熟有风韵之类的半褒不贬模棱两可的评价上。比起深层的了解,更多人乐于讨论她旁人眼里过火的着装,或者其他花边的内容。这种氛围的格调,很像小时候家长们在讨论一个小孩子这里那里,然后教育自己的小孩子不要这样那样。女人是我众朋友里最有个性的一个。

那时候我们都乐于谈论梦想,女人说她要开第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秒掉四大;我说我那些梦想都是过分理想的梦话,就算容易实现,也很快就被现实所击碎。不过我们都没有嘲笑对方,她一直会问起我的媒体路走得如何,我也会偶尔在QQ上闪一闪问一句:女人,干嘛呢。

最早时和人谈论梦想,得到的反应基本如下:附和的支持;中庸的支持;反对的;无意见的;假惺惺的支持;还有种很绝的,把我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后来我有点儿小成就了,就来跟我攀亲攀故的。而女人是那种适合谈论梦想的人,没有一丝虚情假意,会把话当回事儿的人。

自打她走上演艺之路后,身边那些乐于讨论她的群众们又更新了谈话内容。今天吃饭时女人问我:有人说我整容,你信么?我答:你整容不会不告诉我。真可谓是人怕出名,好在女人不怕流言。许多人以为她今天的成就轻而易举就得来,但是没有人知道她这之前有过怎样的生活。一个舞者要从小舞台跳到大舞池,最后站上荧幕走进爱慕者的记忆里,这其中要经历的艰难坎坷,并不是七嘴八舌的群众们所能理会的。外界习惯将一切演艺界的成名归为黑幕和潜规则,这样的心态不是嫉妒那是什么?

我有时特佩服女人,能那么不畏惧他人的眼光和说法,总是自信地走着自己的路,还风姿绰约的。即使有苦闷,也都能自己咽下去,消化掉,做事情很有原则,很有主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她比我成功得多,莫非以后真要应验那句玩笑话:她若开第五大我就去五大做厨师烧菜做饭。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身边很多人所缺失的品质,一种不说大话但是踏实前行的素质,三年前她也不知道自己会有今天,只是抓住了落在自己面前的机会,去争取了自己应有的成就。人不可貌相这话我非常相信,传统意义上是说,其貌不扬的人不能说没有出彩的地方,而我生活里的经验更多的是让我知道,其貌很扬的人,可以有不扬的内心和超扬的内心两种,女人是后者。很多人以为这样的女生空有外表没有内涵,光有打扮的心思没有独立的意志——他们错了。

今天我说,我们这种与学校体制格格不入的人,也在这三俗之地儿混了三年多了,太不容易了。然后我们哈哈大笑。这比最早时候的唉声叹气好多了。

女人的事业有成警醒着我:凡事儿别想太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此话虽然老套,可绝对是金玉良言。关于我曾经的低谷那都是过时的话,不过我还是记得有一次问Van: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Van回答: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那时候我已不再谈论梦想云云,但并没有放弃努力追求的念想,猛然悟到有些东西强求自己改变就会很痛苦,因为打心底里我是以此为傲的,我没什么大梦想,但我不想和别人活得一样,这就是我全部的理由。

赶紧死,或者精彩地活。生命居其一尔。

卑微的幸福感

晚上在图书馆翻杂志,有个男生递来一张问卷——大学生幸福感调查。共20来个问题,主要集中在目前觉得幸不幸福,对未来是否有信心,目前幸福的来源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愉悦地填写着答卷,像是在审判自己的生活一般,带着莫名的自豪感和无比的崇高感给自己这瓶颈生活画上了满意的对勾。有一道题问得很细,列了10个幸福指标,爱情,家庭,学习,工作,生活,理想等等,用量表来度量你的幸福感。回头再看这题,竟然都填了“一般”及以上的选项,看来我平日里那么多的抱怨和悲愤,此刻都化作心太软的灰尘了。

其实抱怨和悲愤还是有,只是,用大众的眼光来看,这和自己的幸福感没有多少联系。
你看,那些被强制拆迁的村民用自焚的方式抗议,这事儿让你有丝毫的不幸福感么?你看,那些打了疫苗染上了致命疾病的孩子还不知道明天是怎样,这事儿让你有丝毫的不幸福感么?你再看,鄂尔多斯把大片的防沙林铲了花10年功夫建了个高尔夫球场,这事儿让你有丝毫的不幸福感么?假如谈不上幸福不幸福,至少大多数人是无感吧。

对于这些大多媒体都在报道,每天充实眼耳的令人震惊唏嘘慨叹无语的消息和新闻,受众也只有暗地里骂上两句,或是吃饱饭乘个凉摇个扇子在麻将桌上口水一把,再来个什么黑幕或者小道消息于是这话题基本谈尽了。“你能做的真的很少,管好自己吧。”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被这么教育的。于是,有关幸不幸福的问题,从来都不会涉及一个选项:他人的苦难。

他是你的亲人,你感到痛苦是天经地义;他是你的恋人,你感到痛苦是爱得深切;他是你的朋友,你感到痛苦是你够义气;他是你的不太熟悉的路人,你感到痛苦是你还有善心——如果他是与你十万八千里平生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呢?你感到痛苦,是你真的有良知。

在我的家乡大兴土木,为了一个博览会把地下挖空把地上翻搅,把公车改道把高架边上视线内的老旧房屋外墙粉刷做面子工程的时候,在遥远的穷乡僻壤小村小落,纯朴憨厚的老人把汽油浇在身上点燃,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争夺最后一点居住的希望。在一线二线好几线的城市七嘴八舌嚷嚷着房价会不会崩盘大学生是不是都要做房奴,蜗居会不会成为现实,另一个小村子里的一个女人,站在推土机前为了要个说法,结果被推倒进了土坑里生生活埋。在他们的生命如轻烟散去的时候,那些必须为事件负责的人依旧宝马香车、歌舞升平,他们的幸福感有减少吗?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呢,幸福感有减少吗?心安理得的做旁观者吗?

这社会里不是没有幸福感,是有太多卑微的幸福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你的口中我的口中背诵了千遍万遍,考试靠它得了及格分,可是现实里最底层的那一个需求,很多人都没有能得到满足,那还谈什么自我价值实现?

媒体可以揭露和谴责任何不法行为,但不能代替法院去判决任何人。

媒体可以批评各种错误行为,但不能代替党政机关去处罚任何人。

媒体可以指导人们思想行动,但不能代替行政业务部门去指挥命令任何人。

你看,媒体多么的尴尬。

施拉姆:新闻学院所造就的学生将是整个大学中最适合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

你看,我又不是新闻学院的学生,还在这里拧巴,我也好尴尬。

刚才那张问卷的自豪的崇高的幸福感,在此刻,通通变成了卑微的修饰对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