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的音符

上个月的今天我做了来广州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今天现在坐在机场的登机口外打下这篇文章。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听朱晓玫的钢琴演奏会,而我在一个多月以前还不知道她。仅仅是因为好友Kim在微信圈分享了一篇关于她的文章,而对她经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上海站的票十分钟即售罄,黄牛票也炒到了两千多,得知广州还有普票,当晚我就定了这个月到广州的行程。

这期间我找到了朱晓玫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音频,作为一个听了很久却仍是初级鉴赏水平的古典乐爱好者,我尚不能以专业的眼光品出她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家的差异,但配合着她的经历,我仿佛可以读到她这30年起伏,读到她与这30段变奏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巴赫就好像存在在她的灵魂里,浑然天成。演出开始,她着一身素衣登场,就好像是从刚才播放的那段纪录片里走出来一样,自然、自在。与观众行礼后,她坐在琴前,没有乐谱,没有任何多余的等待,直接开始了演奏。她没有所谓的修长的钢琴手,也没有胭脂粉黛的修饰,更没有我们印象里钢琴演奏者夸张奇异的刻板印象,她静静地弹奏着,指尖流出的音符,似乎可以平息整个世界的不安。三十年的钻研,才让她能自在地隔着时空与巴赫对话,那是她的作品,更是她的人生。这大概是艺术家最好的状态吧。

朱晓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她遇到过一个听众,十几年前就收集了她所有的专辑,她很感动,因为他单纯喜欢我的作品,他那时不知道我的故事。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这样的听众,多少带有一些矫情的因子,就好像生怕失去了接近有意思、有故事的人的机会,可我丝毫不会掩饰我在这方面的矫情与肤浅,因为我害怕自己有一天变成真正的跟风的大多数”——总是在失去了以后,才去翻阅他人的人生。

朱晓玫的家位于塞纳河畔,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河面上缓行的游轮,而我也没有想到,今年五月去欧洲的时候,我曾那么近距离地经过她的住处。她在欧洲已经取得了极高的专业地位,可是在国内却鲜有人知晓,她说她的梦想就是在世界各地为听众演奏巴赫的作品——这是音乐的无国界性所带来的恩赐,正是因为有朱晓玫这样的艺术家,我们才得以在不顺意的现实里找到永恒的慰籍。

与自由同行 ——对话90届精英校友邹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校友会·2013年免费午餐活动·邹淳专访   /  记者 徐颖

作为UIBE上海校友会副会长,邹淳师兄的低调性格在校友会是出了名的,而他所从事的投资行业更是我等外行人所难以明白的高深领域。所以此次得以与他面对面交谈,让我着实有一种与神秘人物会面的惊喜感。

邹师兄1986年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贸英语专业学习,1990年毕业后进入了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工作,经过四年的历练后,他做出了对今后人生极其重要的决定——进入投资领域发展。从1994年起,到今天将近20年的时间,他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朝着自己想要的状态前行。

也许很多人有着和我一样的疑惑:一个学外贸英语的人,怎么能如此深入地了解一个新的行业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邹师兄的回答简洁又干脆;不断地学习,有目标地学习。而他的目标源于他的人生信条:唯有财务独立,方能人格独立。于是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选择了与长辈们不一样的道路:进入金融界。

1999年,伴随着网络股大潮,邹淳师兄也和朋友投资了一家网络安全公司并出任CEO,最后由于国家创业板市场迟迟不开而最终在2003年又回到了投资领域,成为了完全自负盈亏的职业投资人,因为交易让我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由

2003年,他创立了日后中国期货界最著名的论坛:炒客论坛。作为坛主,他用网名野鹤来阐述着自己的投资观和人生观,2003--2007年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野鹤道场文章帮助很多人走上了成功之路。

但凡和有所成的人交谈,我都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一路是否有过不去的坎,面对不了的挫折。虽然深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也不会有被采访者今日的成功,但还是不能免俗地希望从成功人士过去的困难中找寻励志的闪光点。可是邹淳师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决心将此问题永远地挪出采访提纲范围。他说:要说我遇到过什么挫折,我觉得弯路肯定是有的,但是回头看这些都不算事儿,而且你也不要去过分相信所谓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因为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往往不能为他人言。我们要学会吸取失败的教训,而不要只关注人家怎样成功。随后他给出了面对挫折最好的办法——做自己喜欢的事。说到这里我们都笑了,我说:那肯定会有不少年轻人会跟您求助,不喜欢当下的工作该怎么办?邹师兄毫不迟疑地回答:赶紧辞职。

这时候我真的非常羡慕他的状态:拥有财务自由,可以选择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随后他也及时补充道,这种自信和自由并不是很快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随着资历和时间慢慢积累,特别是身在职场、有牵绊的人,最开始必须要屈从社会规则,但千万不能失去本心,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原则,久而久之便会在点滴进步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切不可急于求成。

按照免费午餐的一贯采访套路,人物专访是要将主讲人的履历介绍得一清二楚,展现他不同时段的状态,介绍他在专业领域的事业成就。而面对邹淳师兄,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开口才能将这些俗气的问题问得高雅又得体。因为他缓慢又柔和的讲述里,散发出一股与众不同的隐形力量,这股力量把他所有的成就都糅合在一起,用低调和谦逊的个性将淡定二字描摹得淋漓尽致。于是我也便大胆地抛开了那些条框束缚,专心感受他对与人生的领悟。

邹师兄说他觉得一个人追逐任何理想,首先是得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不要失去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识自己——在研究如何做投资前,要先学会研究自己。邹师兄甫入金融界时,最先做的事是找出自己异于别人的地方,找出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交易方式。在投资界,有的人一年就专注个三四次便能大获全胜,有的人靠一天做上百单交易来实现积累,这些都关乎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所以邹师兄对于成功道路的方法总结,就是:找到一个能够把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的合适的舞台,然后一辈子专注一件事,成为专家和大师,就够了。

在将近20年的投机生涯中,邹淳几乎用遍了所有的交易方法:短线、长线、基本面、技术面几乎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最后浓缩到了现在只交易期权,因为金融投机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而期权正是金融投机之冠上的明珠。

整个谈话过程里,我心里一直不断地喷薄出强烈地钦佩之情,我想,所谓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那些我们大多数人为之纠结的选择、旁人的目光、关系网的压力,在邹师兄眼里都如浮云般轻易就可推走,因为他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追求着自己的自由梦想,我喜欢投机这个行业,它带来的金钱可以让我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摆脱一切束缚。

说到兴趣爱好,才得知他喜欢赛车,甚至专门考取了赛车驾照,喜欢古典音乐、旅行和美食,曾经疯狂迷恋高尔夫,以至于在上海买了家18洞的球场,而因为实在不喜欢管理企业,又在去年把自己所有企业都清盘,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决心下半辈子专心做一只闲云野鹤。

我们还聊到了宗教和信仰、哲学与人生。直到在最后我才恍然大悟:我所生搬硬套的精神二字,根本不是值得解释的东西,因为师兄从来不去刻意在乎这些,只是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学习能涵养心灵的知识,成为负责任的、勇于接近自由的人。

原本这次的采访是定于昨日(312日),师兄临时通知说有事,改在今日。而今天我才知道,他突然想起来昨天是他和太太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所以不得不推迟了采访。而这突然想起不是因为健忘,而是因为我根本不在乎这些节日不节日的,因为我们把每天都当作纪念日来过,就不在乎哪天是要庆祝。这时候他还举了美国作家桑德斯经历生死五分钟的例子,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每天都要好好过,才会在死前没有遗憾。

采访结束后整理资料时,回想刚才的谈话,不禁觉得:这哪是在和金融界骄子对话啊,分明是大哲学家啊!顿时脑海里闪过一句话,特别适合用在邹师兄身上:我梦寐以求,是真爱与自由。

这样的人生,怎叫人不由衷羡慕!

用贸易交织光荣与梦想——记85届校友陈德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校友会·2013年免费午餐活动·陈德良专访   /  记者 徐颖

初见陈德良师兄,扑面而来一股厚重的洋气。落座后他谈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强调他自己是个普通人,没有那么多值得写的经历,谦逊的品格显露无疑。与他交谈就像是和老友会面,自然又舒畅。

刚度过自己49岁生日的陈德良,走着一条大部分人看来非常顺的道路:没有下过乡,宝贵的时光与书本和知识为伴。中学阶段在重庆外国语学校度过,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这使得他顺利于1980年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外贸专业学习——上大学那年他只有十六岁。说起学生时代,陈德良对母校心怀感激。他说自己从重庆到北京后,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鲜感。在贸大,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国外的原版杂志,第一次读到了英文小说,接触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极大地开拓了眼界。这也在他心中默默地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1985年大学毕业后,陈德良进入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工作,接触到了陶瓷类的工艺品,从此开始了他与贸易行业的不解之缘。在国企工作的两年,陈德良感到了社会与学校不同的地方,学会了如何富有人情味地处理各项关系。1987年,陈德良被公司正式派驻纽约美国华艺公司,1988年调至在美国康州的合资企业,当时陈德良的工作内容是协助美方人员开发产品,然后再与中国工厂进行协调,管理生产。并且每年回国一到两次,通过展览会等方式打通公司的中美贸易渠道。

1996年,陈德良决定回国创业。他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注册了上海利源国际有限公司,英文取名为Value Source——体现了陈德良期望带给顾客的两样东西:价值和源泉。凭借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经验,以及自身坦诚、诚信的素质,陈德良迅速赢得了大客户的青睐,包括美国TARGET在内的大型零售巨头均与利源有商贸往来。最初以中间商身份进入到行业里的陈德良,在通过一系列努力后,投资工厂,完成了向生产商的身份转换。这也为他和他的公司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时至今日, Value Source已发展成为一家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制造商集团公司。

当下许多年轻人对于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感到很迷茫,而较之于此,陈德良可谓是选对了自己的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领域。他喜欢与人打交道,能言善辩,热衷于通过沟通与交流实现计划的预期效果。总结自己这么多年的从商感悟,陈德良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平常心和以人为本。拥有普通人的心态是陈德良成功的关键,凡事有自己的原则、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就随意改变本心是他最在乎的。而以人为本则是陈德良管理公司的法宝。

在利源,主要员工可以申请加入公司长期奖励计划。奖金和忠诚度挂钩:在为公司服务满一年后,每年可以根据公司当年的盈利领取50%的奖金,第三年达到80%,并且可以将前两年未领取的奖金一次性提取。工作满五年后可以领取奖金的100%。这是陈德良自创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正是因为这套机制,他留住了一大批优秀的员工,都是他的得力助手。而另一个非常值得提的,那就是陈德良注重公平。举贤不避亲是陈德良的信条,所有人都享有同样的待遇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作为管理者的他,更是以身作则,非常自律,陈德良认为凡是成功的人身上必定有过人之处,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细节,就是通向事业成功彼岸的积累。

在贸易圈行走的这么多年里,陈德良也遇到过逆境和挫折,包括商场上难以避免的、因他人诚信缺失而导致的损失。但乐观的他却不将这些事看得有多重要,他始终认为保持住自己的原则,做一个诚恳、友善、诚信的人是面对一切困难最好的方法。

如今,事业家庭都美满的陈德良,依旧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前行,贸易对于他来说已不仅仅是生存手段,更是生活陪伴,凝聚了他的热情与执着、光荣与梦想。

购物会所变身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家Drago Marin CHERINA相约“益丰·外滩源”

益丰·外滩源益想天开”——薛林纳个人作品展 新闻稿  /  特约撰稿 徐颖

不了解益丰·外滩源的人,会被这座缀有巴洛克元素的文艺复兴风格的精美建筑所震撼,然后以为它不过是一个众多奢侈品牌和高级定制品牌的集合点。而事实上,益丰不仅仅是个让你感受到只此一家尊贵感受的慢奢购物殿堂,更铸就美好生活的艺术天地。

20121224日,世界著名雕塑家、画家和环境艺术家德拉戈·马林·薛林纳(Drago Marin CHERINA)来到益丰·外滩源,举办了他的个人代表作品展。这个出生于1949年、拥有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和南斯拉夫血统的雕塑世家后裔,在20岁便展现出了其非凡的艺术才华。或许是因为流淌着这些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之国家的血液,使得他对于艺术的个性理解与精准把握,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浑然天成。

想天开艺术展,共展出薛林纳的作品12件,包括飞翔的女孩美人鱼玛丽莲·梦露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毕加索等在内的博物馆级作品均在此次展出中得以呈现。不少看过薛林纳作品的人,会对他那些抽象至极的创意感到讶异。比如他非常喜欢使用分裂的方式来制作名人雕像,比如这次可以在益丰·外滩源观赏到的爱因斯坦毕加索玛丽莲·梦露亨利·摩尔四件雕塑均采用了此种颇具视觉冲击力的风格,而这也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这种解构和重构的手法,也暗合了始建于1911年的益丰大厦,从昔日的益丰洋行,经过解构和重构,华丽蜕变为今日名品云集、以私人定制为主打的高端精品购物会所的益丰·外滩源

谈及自己为毕加索做雕塑时的过程,他的眼里瞬间闪烁出孩童般的光芒,他说他至今感谢那次与毕加索合作的机会,毕加索没有直接影响我的艺术,但通过他,我明白了该如何做我的艺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薛林纳,在那之后渐渐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在1974年,25岁的他凭借一尊索尔仁尼琴的胸像,夺得世界雕像雕塑金奖。迄今为止,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先后在5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展出。

出生于1949年的他与中国的缘分也像是命中注定的安排。他第一次到访中国时,就意识到中国有太多东西值得探索,随后他留在了中国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同时,心怀善意与感恩的他,也乐于通过艺术去帮助他人。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以凝固的瞬间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作品,并将其作为慈善义卖品,筹得捐款。

此次到益丰·外滩源布展,也让薛林纳倍感满足。12件作品分布在益丰·外滩源一楼,从北京东路大门进入后,两米多高的飞翔的女孩Woman in love),顿时让人深感到,这个百年建筑在华丽转身为高端购物会所后,所蕴藏的澎湃魅力和艺术张力。若从圆明园路入口进入益丰,沿着團團(TUAN TUAN)精品店,则可以看到亨利·摩尔毕加索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些从不同领域影响人类历史的大师们的铜像雕塑。

在意大利珠宝BUCCELLATI和华裔高级定制珠宝ANNA HU之间,则可以看到波多果卡优美静谧的身影;围绕着外滩源壹号壹咖啡的,是拜尔可卡、曼可兴伊格、姐妹这三件充满温柔和热情的作品;而美人鱼佳娜这两位小美人,悄悄躲在神秘的角落,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静静走、静静欣赏,不知不觉竟让人感到身处的不是购物中心,而是一间时空交错的博物馆,它凝聚着顶级品牌长久沿袭的精致理念与艺术家不倦追求的个性造诣。这些充满在益丰·外滩源的奢华而独家定制产品,实则就和艺术家手中的作品一样,承载着作者与观众对于美好和高雅的向往与追求。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3年春节。

·

益丰访谈艺术家 德拉戈·马林·薛林纳(Drago Marin CHERINA

想象之外,生活之内

问:您之前是否在高档购物会所举办过此类展览?谈谈此次在益丰.外滩源布展的感受。

薛林纳: 是的,我之前在别的国家也举办过这类展览,不过这没有可比性,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个性。益丰.外滩源这个地方让我觉得很自然,和我的艺术作品气质和接近。希望我是正确的。

Cherina:Yes, I had this kind of exhibition before in other countries, It is hard to compare. Every plac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I do feel that your place feels very natural and close to my art. Hope I’m right.

问:您怎么看待高级订制和艺术雕塑,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薛林纳: 在这样的顶级高端环境里布展,将我的艺术作品和这些富有艺术感的、有创造力的商品放在一起陈列,我觉得很好,就好像在我自己家里布展一样很快乐,而且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希望到这里光顾的顾客也和我有同感。

Cherina: Well, considering high class involvement of many remarkable highly artistic international most creative best products producers companies; I feel that my fine art exhibition here is at home, happy and completely complimentary. Hope the visitors will confirm my opinion.

问:谈谈曾经与大师合作的感受,对自己到目前为止的艺术道路有哪些作用与影响?

薛林纳: 当然,如果你有个好的老师,会有益于你的艺术创作。那么在优秀的艺术家手下工作或者与他们合作,会让你受益无穷。很幸运我能有机会拥有这样的经历。我建议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人勇敢地去寻找、去接触那些大师,那绝对让你终生受益。

Cherina: Of course, if you have good teacher you are better of in your creative worked experiencing meeting and partially working or assisting famous artis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young artist. I was lucky to experience this. My suggestion to any creative person would be to seek encounters with great people. It would definitely benefit their lives.

问:你曾说喜欢想象人们想象之外的事,作为艺术家,如何理解艺术对于生活的影响?

薛林纳: 如果你是个将毕生精力扑在艺术上的人的话,你将很容易地发现艺术就是你,是你的全部。让自己的每日生活充满富有创造性的事情,将会让你非常满足。我觉得艺术是桥梁,是我们思想、意识和灵魂之间的桥梁!

Cherina: If you are an artist all your life than obviously you feel that art is you, all of you. Fulfillment that you get out of creative work every day is complete and very satisfying, I feel lucky being able to do what I like the most, art is the bridge, very important bridge between our mind, senses and soul !

问:请问您近些年对于中国的印象。

薛林纳:要问我如何来描述我对于中国的神奇感情!我在这个国家获得了文化和艺术差异所带来的惊喜体验,她对我的影响,将贯穿我和我的创作。我只能说:感谢你中国,你是独一无二!

CherinaHow to describe wonderful feelings that I have for China, My experience here in your country is full of exciting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and artistic fulfillment and it would leave everlasting mark on me and my art. I can only say : Thank you China – you are second to none !

临时建筑的永恒之美

《君弘财富》专题稿  / 特约撰稿  徐颖

伦敦奥运从四年前的8分钟短片展示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对自己的私生活保护有加、不希望受到外界干扰的伦敦人对这次奥运并不买账”——在英国,你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有诸如奥运会能给英国带来多大好处?的评论,数量之多让人感觉到似乎本次奥运不是伦敦在主办。同时也有许多人把伦敦奥运会和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相比较,从花费、民众态度、设计风格等各方面来了个大扫描。但终究这是伦敦的一件大事,即便它的奥运场馆不及北京壮丽、仪式不及北京难忘、伦敦人也很难动员得起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不同的——希望通过奥运会来改善城市建设现状的伦敦,正诠释着类似上海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不信,你看看它的奥运建筑。

触得到的节俭 伦敦人很能省钱,虽然各个奥运场馆看起来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然而他们仅用了24亿美元就完成了所有场馆的建设,其中使用了20个已建成的旧场馆,新建了14个场馆。而北京当年的花费是130亿美元,单单鸟巢的造价就高达70亿人民币。专栏作家安德鲁给出一个有些夸张的对比:英国政府花在奥运身上的钱,也就是中国人放一场烟花而已。

(图:水上运动中心)

由伊拉克裔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水上运动中心造价为2.51亿英镑,虽然远超最初的7200万英镑的预算,但比起北京奥运它依旧是节约的。同时伦敦奥组委还选择在每年举行温布尔登网球赛的全英俱乐部举办网球比赛;足球比赛在拥有9万个坐席的伦敦温布利体育场和拥有7.6万个坐席的曼彻斯特老特拉福德球场举行,这些非但没有为伦敦奥运增加财政负担,还把承载了体育迷们热情的历史延续了下去。而篮球比赛将在伦敦奥运会最大的临时场馆举行,这间临时篮球馆耗资4000万英镑,1.2万个坐席将在奥运会后全部拆除。伦敦还把奥运会比赛带到了市中心,占地1.4平方公里、17世纪开放的海德公园将变成铁人三项比赛的赛场。公路自行车赛将在连接白金汉宫和特拉法尔加广场的林荫路举行。 总之,能用现成的就不去花钱盖新的让伦敦不仅在奥运的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记忆,更是在世界建筑史上拥有了环保、可持续的名声。

能拆卸的建筑 诞生了莎士比亚、弥尔顿、笛福、奥斯丁、济慈、狄更斯等一大批优秀文学家的英国,

最擅长把人文情怀融入每一个角落。饱含创造力的奇思妙想,在伦敦奥运会上大放异彩。本次奥运会强调奥运遗产的概念,首次引入可拆卸场馆的建筑理念——奥运会结束后,14个新建场馆中的6个临时场馆将被拆除,所用建材和其他设备将在英国其他地区重新使用。而另外8个永久性场馆也将成为伦敦奥运的宝贵遗产,服务于为当地的社区。

(图:伦敦碗)

位于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的主体育场——就是我们所说的伦敦碗,采用上阔下窄的设计,能让观众更近距离地观看运动员的动作。上层是55000个临时座位,加上下层总共预计可容纳8万人。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主要的田径赛事,都将在这个圆形场地举行。伦敦碗的设计最独特之处,是临时比赛场馆和可拆卸看台,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后,伦敦碗将只留下25000个固定座位,成为一座中型社区体育场。伦敦奥运会场总设计师杰罗姆·弗罗斯特说:伦敦奥运结束后,被拆除可循环利用的座椅,比前三届夏季奥运会加起来的还要多。(图:篮球馆)

这样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建筑界广泛的好评,负责2012欧洲杯主赛场设计工作的曼哈德··格康在评价他的英国同行扎哈·哈迪德的伦敦奥运游泳馆时这样说:虽然给一个游泳池加上一对翅膀的理念显得哗众取宠,但奥运结束,翅膀里的5000个座位可拆卸的理念,还是值得推广的。融英国人文传统与现代环保建筑理念于一体的奥运场馆,可谓是本次奥运会最暖心的设计。

可持续的绿色

奥运场馆和设施的可持续利用是个普遍性难题,北京奥运的鸟巢在经历四年的后奥运经营,甫达到收支平衡,靠门票来维持收入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要收回建设成本仍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历史上也有其他的教训让奥运建筑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举办1998年长野冬奥会,日本政府投入190亿美元建造高速铁路等设施。奥运会结束后,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导致经济衰退,1999年就有211家日本企业宣布破产。这些前车之鉴是伦敦奥委会必须考虑的,他们一再向公众承诺,赛会结束后将不会给城市和民众带来过分负担。于是就有了这些附带创意的临时建筑,将开支缩减到最低。

不过,仅仅是省钱还不足以很好地利用资源,如何将这些建筑更好地为后人服务才是最核心的问题。伦敦碗设计师谢尔德在谈到临时建筑的永恒意义时这样说:运动建筑通常需要4050年后运作耗能才会超越建造耗能,因此要盖永续体育馆,最重要的是

减少建造期间的碳足迹,也就是少盖一些,能用1万吨钢就不要用10万吨,这样耗能就降低了10%,伦敦体育馆就是如此。有人说临时建筑会造成赛后缺乏奥运遗产,我不这样认为,奥运赛后遗产较无关建筑,而是城市本身:奥运公园才是主要遗产。

这番话无疑为伦敦此次的建筑正名,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这样一种可持续的理念。从可拆卸场馆,到减少垃圾排放、把250万吨土壤清洗后回填,甚至将一半花费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想必这是最触手可及的绿色环保了。伦敦大学学院环境可持续发展事务主管Richard Jackson表示,办一届环保的奥运会,关键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希望留下两份奥运遗产, 一份是我们建造的永久性实体奥运场馆,另一项是隐形遗产,即可持续发展的赛会理念。

反工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曾经让英国享有日不落帝国的美名,同时工业革命也把伦敦变成果雾都。现如今的伦敦早已经摆脱了工业化城市的标签,伦敦也早已经不是钢筋和水泥充斥的都会,而因为此次奥运,伦敦的城市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我们欣慰地看到,奥林匹克公园正在成为城市之肺为伦敦居民带去欢乐和健康,当你走在伦敦的大街上,能看到与奥运场馆相得益彰的公园、绿地、河流以及广场,也可以看到成群的鸽子飞来飞去,没有比这更和谐的画面了。

在体育竞技以外,伦敦奥运会还展示了美轮美奂的英伦风情和英国人简约、务实的建筑理念,让造福于民的行为成为不朽——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就是如此。

时尚界之“老当益壮”

拉夫劳伦(Ralph Lauren),这位72岁的拉夫劳伦集团(Ralph Lauren Corp.)创始人、主席兼CEO,于当地时间26日续签了一份为期5年的合约,继续执掌拉夫劳伦集团直到201741日,即 2017财年结束。根据这个全新合同,拉夫·劳伦的工资上涨40%,达到每年175万美金,而现金收入的最大值从原先的1950万美金降为1350万美金。同时,他的薪酬奖励上涨22.3%3630万美金,而包括Roger Farah, Jackwyn Nemerov, Tracey Travis, Mitchell Kosh等在内的该集团总监们的最高薪酬补偿都比原先上涨10%左右。

这条消息绝不单单是向我们汇报一下拉夫·劳伦涨工资了,而是抛给我们一个信息:廉颇老矣,尚能饭。翻翻时装界名录,不难发现像劳伦这样年过古稀依旧活跃在世界时尚舞台的老爷子还真不少:三次获得服装设计界最高荣誉顶针奖的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拥有超强能力的跨界多面手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视时装为生存所需、无工作不生活的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我们很容易将一个人对某样事物的坚持归结为热爱兴趣事业心,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或许是他们的生命”——就在今年41日,九十多岁的皮尔·卡丹亮相北京,在水立方带来一台主题为光之城的时装发布,他亲自操刀设计包括120套女装和60套男装的全部服装,并亲临现场和90多位名模共同完成时装秀。

除了这个新的五年合同让拉夫·劳伦成为新闻热点,还因为他设计的美国代表团在此次奥运会的服装而成为舆论焦点:不少美国人觉得贝雷帽的设计太不阳刚了。但时尚界却因之骚动了好一阵——因为这个设计让人们很容易想到约翰·肯尼迪,实在是非常的美国派!人们很津津乐道于拉夫劳伦的背景:出生于一个平凡的美国劳工家庭,踏入时尚领域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领带,尔后他争取到了设计领带的机会,大刀阔斧地为领带的外型做革新,扩大宽度、增加色彩,使得产品大卖并引领当时的流行风潮。这么看,有谁比劳伦更懂得设计出平凡人的梦?他最爱说的话是:我设计的不是服装,我设计的是梦想。配合着这句话,再看他设计的美国代表团服装,瞬间浮现出了美国梦的情愫。

有人说时装业是当下快消费的代表,甚至引导了一部分的快时尚,于是在这个领域里应该有更多年轻的声音跳出来,更新一下我们的审美与眼光。但也不乏有很多恋旧的顽固之人,习惯于老爷子们所带来的风格与品位。可能在某天某个秀场上,看不见那个被黑衣保安簇拥着的阿玛尼的蹒跚背影,我们反倒会若有所失地感到怅然;又或许某天ChanelFendi的设计里看不到拉格斐的作品,我们方感失落。对于这些品牌的习惯,是由于他们各自倒映着设计师的个性,这个性一如既往、贯穿始终、坚定不移、愈老弥坚——而这,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吧。

中国的古话里有不少赞美老者的语句,姜还是老的辣就是最典型的一句。对于风起云涌的时尚业来说,此话正合适。老爷子们肯定比年轻人更适合游走于时尚圈,因为他们更懂得如何应对这个行业里的光鲜、势利、暗涌。虽然世界终究有一天要被后来者所主宰,但对于以拉夫·劳伦为代表的时尚界宝刀型人物,他们的成就与地位,正是他们永远的、不朽的商业价值。

反时尚的“前卫力”

21世纪经济报道》2012618    /   特约记者 徐颖

当地时间64日,2012年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大奖 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CFDA)颁奖礼在纽约举行。有着时尚界的奥斯卡之称的该奖项已 经进行到了第50个年头,走上CFDA红毯的嘉宾无疑是被公认的潮流楷模。

本届年度女装、男装设计师大奖分别授予奥森姐妹 Olsen Twins)和比利·里德(Billy Reid);终身成就奖授予美国老牌设计师汤米·希尔费格(Tommy Hilfiger), 并由《Vogue》杂志美国版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亲自颁发奖杯;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Rei Kawakubo)被授予国际时 尚设计师大奖,但因她正忙于自己的品牌在巴黎举行的男装秀而无法到场领奖。

不过,川久保玲的缺席并没有让人们忘记她的执着与前卫 ——她的独立与自我镌刻在她每一件作品上。她将日本典雅、沉静的传统气质、立体几何的设计模式、不对称重叠式的创新剪裁、利落的线条与沉郁的色调结合在一 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也许是未经科班训练所造就的天然个性: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年轻人追捧她设计的爱心图案,黑白两色的T恤永远是 夏日里最潮、最范儿的选择。川久保玲对黑色的偏爱深入骨髓,她习惯穿一身黑、留不对称的黑色齐肩短发。她说:黑色是舒服的、力量的、富于表情的。 而,也正因其对黑色极端喜爱,以及服装设计上的随意感,使不少人对这位前卫的日本设计师有些意见。

但我相信她的执着是靠谱的,在她 的作品里,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她像个不知疲倦的时装科学家,不断地把中西风格糅合在一起,调试出不一样的味道。从1973年建立公司起,她就一直在 为自己的服装实验而奋斗,永远创造着比流行时装超前得多的概念服装。她的意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堪称前卫的美国,所以才会在20年后大放异彩,让更年轻的 一代时装设计师们崇拜、向往、奉为信仰。

在时装业与商业热情联姻的时代,川久保玲仍保持着她反时尚的时尚,让我们发现了遮盖在 高级时装流行氛围外的氧气。在看似褴褛的布片背后,蕴藏着一种对自己的再认识。她说:我不喜欢现在的时尚界,太多人只想要便宜、快速、时尚的服装,每个 人的穿着都日趋一致,这会大大打击设计师的设计欲望。时尚界绝对不能缺少创造性,设计出能让人们引起共鸣的服装,这才是时尚。

这次,川久保玲作为日本设计师获得CFDA国际时尚设计师大奖,导演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代她领奖时幽默地说:我们都知道川久保玲的衣服有多棒,但看不懂的人只会觉得穿这些衣服的我们看起来像犀利哥……”

如今,时装业——包括CFDA也向着商业化的方向前进,许多公司开始陆陆续续与之合作,时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在这个人们喜欢将消费品变为时尚的年代,川久保玲所坚持的反时尚,不得不说是一股坚韧的、富有创意的前卫力。

我评2012上海高考作文题

我曾极端狂妄地说过一句话:没有我解不出的作文题。但是看到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我真的有中箭的感觉……昨天工作间隙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问我这个题目审出了什么?我匆匆看了一遍题目继续做别的事去了,脑子里思索着该怎么分析。第一反应是联想到拥有的都不珍惜之类的角度,这些常落俗套的主题永远都是保守型考生的首选——稳妥、不出意外。但我还有个强烈的感觉是:这题目是从哪里翻译过来的么?为什么陈述的句子里少了好多成分……

人的心里会闪过微光,但往往舍弃,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看到自己舍去的微光。

如果卷子上的题目真的就是这么表述的,我想说考试院老师真的太文艺了。也难怪,材料太多容易限制思路,材料少一点便于多角度发挥——但这次这个也太短了,没把话说清楚就结束了。

回到题目,首先进行关键词定位:微光。什么是微光?什么是人心里的微光?为什么舍弃微光?什么是天才作品里的微光?为什么人们舍去的微光到了天才的作品里?天才怎么得到微光的?这几个问题搞明白了审题也就有眉目了。可供使用的思路有以下几种:

1、基本层面: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要到失去了才感到遗憾。这个所拥有的可以是一个好点子、一个恍然大悟、一份厚重的亲情、友情、爱情(写进高考作文请慎重)、一个让自己错失的机会,等等。

2、社会层面:天才未必是那些科学家、艺术家,也可以推而广之地定义为:懂得发现与利用微光的人。前阵子有张照片是一个马路清洁工带着自己的孙女在路边休憩、玩耍,脸上有着幸福的笑容,这张照片撼动了很多人,让很多人懂得平凡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含义。当我们因为追逐利益满足欲求而变得势利、浮躁的时候,很多珍贵的微光从心底流逝,我们不用辛苦地早出晚归清扫马路,但我们却不懂如何与家人沟通,如何珍惜感情。

3、自我实现的层面:这一层我每次一提,就被炮轰说帽子太大,但我还是那句话:就是有1%的天生作家型考生可以驾驭这个层面,就是有这部分考生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关心国家大事,懂得审视现实。全人类的关怀、人文关怀永远都是高考作文的万金油,但要是抹得不好容易变得很浮夸。在这个题目下,可以从艺术人文的角度来写,如果考生积累过一些这方面的素材那是最好的。众所周知,艺术与慈善联系很紧密,我们从画家的画里看到地球的某个角落有人食不果腹;我们从作曲家的音符里,听到当下仍有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孩子的嚎啕。我们对现状不满,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如别人的,而我们所舍去的正是另一部分人求之不得的。如何心怀感恩、保持平常心生活,是自我历练的旅程里永恒的主题。

昨天我写了一篇日志,写完后思考作文题,发现这篇日志可算是全文没有一处点题但又紧紧扣题的上海卷作文。不过用在卷子上还是得不了高分的,从结构和层次上都不适合作为考场作文,或许我可以再出一篇,叫做:如何把文章改成考场作文。这是后话了。

09年起我坚持每年都对高考作文作一分析,去年也因这些分析而有幸被赏识,到辅导机构兼职教学中高考语文。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欣喜也有无奈——多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实际中更多地与人文关怀挂钩,语文,本就可以分担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如果能加入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就更好,这比让学生机械背书要好得多。这又是后话了。

如果你感兴趣我前几年的分析,可以点击相关文章里的对应篇目。今年的中考作文分析届时也会在这里发布。

(完)

 

从郭美美事件看微博的议程设置功能

甘肃网飞天评论 201112  /  作者 徐颖

2011620日,新浪微博上一位名为郭美美baby”的用户引起了网民的注意,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万众瞩目的程度。她在微博上经常 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可以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在别墅开生日会,皮包、手机、手表都是著名的奢侈品品牌。而最耀眼的莫过于她的微博认证身份——红十 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一点引发了公众的质疑: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孩就当上了总经理,并拥有名品和跑车,其财产来源是否和红十字会有关,而红十字会是慈善 机构,那大众捐献的钱物是否真正使用在了扶贫帮困的刀刃上?于是,网友立即展开了人肉搜索,各种与郭美美及红十字会的相关的说法迅速在网络传播开来, 众说纷纭。

此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之大让人无不慨叹新媒体时代的力量,一般新闻热点可以在公众中延续讨论一到两月,而郭美美事件热度不减已近半年;同时这也 是非常少见的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配合,共同完成的一次深刻的调查。在此,笔者将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就该事件中的微博议程设置功能作一浅析。

议程设置理论在1972年由麦库姆斯与肖提出。他们在《理论季刊》上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内容是关于1968年总统选举 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 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传统的媒体报道中,议程设置功能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公众每日阅读 的纸质报纸或者期刊杂志上,就有许多由传统媒体进行首发并为公众设置议题的报道,在我国,这样的议程设置有时还带有一些舆论导向的功能。

自从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普及以来,公众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网络的时效性、全时性、内容的海量性、开放性、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双向性,还有传播 方式的虚拟性,都为网民的言论与监督权利开辟了新的空间。从早期的BBS到后来的博客、博客,到如今的微博,无不是公民新闻设置议题的发源地。 而这一功能在我国当下盛行的微博时代中特别显著。

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手机、IM软件和API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博客不同,它将字数限制在了140个字 符。这就为网民快速传播信息起到了良好作用——一条简短的讯息能很快地被人了解,花费时间少、传播效果显著。本次的郭美美事件,就是网友引发议题,在大量 转载、舆论哗然后,传统媒体迅速跟进,形成了网民、传媒双管齐下的新闻报道格局:网友通过人肉搜索不断爆料郭美美的背景以及事件中的其他人物,再经过博主 的转载使其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进而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进行深入调查采访,使背后的问题逐步显现,在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的种种质疑的同时,也换来了红十 字会的反思与自省。可谓是一场新媒体的扒粪运动;而传统媒体对微博上的爆料信息进行核实和筛选后,用专题报道或者深度报道问责红十字会。同时微博上的 众多知名学者也纷纷发微博质问红十字会以及新浪微博的认证管理,使得对事件在法理上的探讨更深一层。

这样一种由微博公众设置议题、有公民新闻成分的事件报道,尽管最终没有实现公众所期待的面对面、广泛的对话,但仍然达到了促成问题解决的目的。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着眼于传播效果的认知层面。该层面以告诉人们针对对象来想什么的方式,把他们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 的问题上,并且能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联动作用。在郭美美事件中,微博即起到了这一作用。在意见领袖首先提出对郭美美、红十字会的疑问后,网民感到共鸣与认 同,随即注意力集中到这一事件,并用自己的力量——转发评论来扩大传播效果。而该理论的第二特点,是它所考察的并非是某家媒体某次报道中产生 的短期效果,而是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综合社会效果。郭美美事件从今年中一直到如今年末,依旧是大众热论的话题,网络上对于郭美美事件的 问责和反思角度各异、面面俱到,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微博的议程设置功能。而议程设置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地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在郭美美事件中,微博就承担了这样一种媒 介作用,它从成千上万的微博条目以及微博话题中选中郭美美这一条目进行梳理,用推上微博广场热点话题的方式来提供给受众。这样一种再作业 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会影响到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直接导致了后续网民以及主流媒体的跟进。

从郭美美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微博作为新媒体中较为出色的一种,充分展示了公众的力量,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传者、受者单向性的模式,变为双向甚 至是反向。微博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获取新鲜事的重要渠道,并凭借公众力量为社会媒体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人民日报》认为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 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给予普通民众平等的话语权,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笔者从新闻传播的角 度,更可以感到,微博不仅改变传统新闻工作流程,成为重要消息源,而且还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出现,即将影响到整个新闻传播研究。

我评2011上海中考作文题

上海中考语文历来偏爱命题作文,今年也不例外。题目《悄悄地提醒》较之往年更有一些艺术感,似乎暗示着一丝丝散文的意思。考生需要注重题目中的修饰词“悄悄地”,但是不能死磕于上。可以将之引申为润物细无声之意,写一些对自己成长起到帮助与重大作用的人、事、物。

给要中考的学生讲作文,我比较偏重应试技巧。对于暂时不面临考试的,当然是鼓励阅读、鼓励练笔的。应试自然有应试的方法,在初中生的年龄段,要写出点新意又要贴近生活不显得很老成、很假,可以与自己所阅读过的书、喜欢的作家、兴趣爱好等结合起来。最巧妙的就是准备一些自己偏爱的有关书、作者等的句段,有助于在考场根据考题重组。本年的题目可以写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遇到困难,而阅读带给“我”无限的养分,悄悄地引导我再次起航;还有老师、父母、好朋友的关爱和互助,给了我莫大的动力。

总的来说今年的题目可写范围相当相当大,完全超过了前两年,审题不容易出现偏差,而且立意相当能拉开考生差距。总体上说是个不错的题目。

我在最后一节冲刺课上给学生讲作文,精心挑选、总结了46个作文题目,逐一讲解。不知道有没有小朋友真正上心了,如果是的话,我想你肯定考得不差,因为我给你们讲过一个题目叫:《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嗯,徐老师当然不是盖的。强调要认真听课当然不是坑爹的。哈哈。

我评2011上海高考作文题

不出我所料,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依旧采用材料作文的方式,继早些年连续出命题作文后,连续三年出材料作文,可以看出考试院对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观点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且题目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越来越浓,非常适合考察学生真正的文学素养。

这样的题目虽然不便于直接套用事先准备的文章,但不意味着无法进行准备。只有10%富有天赋的作家型考生可以在考试当场挥笔写就精彩的文章,10%的自我放弃型考生不列在内,剩余的80%的学生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材料和段落,在考场根据考题进行重组和衔接——这才是应试型场合需要做的事。

我得知今年的题目后第一句话是:不好写。而新闻报道出来的结果是:大部分考生表示非常好写。我妈妈的反应是:很哲学。在此我很想提醒广大考生,永远不要盲目相信新闻里报道的东西——因为你若是有闲心,可以查找每一年的高考新闻,保证每次都是:考生普遍反映非常好写、大部分考生表示题目难度适中、一些考生觉得题目很贴近学生生活……去年我在点评时,说那个丹麦人钓鱼的题目肯定让很多人写可持续发展、写环保报告,并且这样写只能得中等分数,结果新闻里的确播说学生们关注可持续发展等等等等。所以你们应该明白,新闻里播到的,如果真是你想到的,那就很难得高分了。想要新颖的话,去年你就得做那能想到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少数派,今年你一定要做那觉得题目有难度的小众者。

下面来看今年的题目。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给了两个材料,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要你写你的思考,这是我在辅导的时候跟学生讲过的典型题型,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今年的杨浦区一模卷作文,有关教材改革的那两个材料。不出三种写法:我选择材料一的观点;我选择材料二的观点;我一二都要,但是我用思辨的方式肯定我认为更优的那种。比起杨浦区的一模题目,本次高考的题目非常没有倾向性,保证了考生的公平公正,是非常棒的一点。

本题无明显的比较性,所以选择其一写即可,也不需要特别照顾另一个观点而过分运用辩证法进行阐述。只要选择合适的观点,然后用“观点+材料”撑起来就行。

今年的题目同样适用我的“层次思考法”,从学生最普通的视角看,生活、学习遇到逆境时,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从学生眼里的社会角度看,今年发生的诸多天灾人祸给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家人所带来的痛苦,也都会过去;从学生眼里的人性角度看,人类的发展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形式,在人的发展旅程里,一切肮脏的、不美好的、压迫的、令人遗憾的也都会过去。

而若是写“一切都不会过去”的角度,则需要考生具有更加深层的思考能力、更加丰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哲思。比如我们的社会发展建立在毁坏自然的基础上,看似一切都好起来,但是这一切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会轻易就消逝,我们不能指望时间来稀释我们的过失,不会过去的这些教训要成为我们的警钟,长鸣心底。

如果考生能想到并建得起这样的思想高度,得高分不是难事。材料是相当好找的,最近一年的时事有很多就可以用上,在考前学校老师肯定也总结过,所以拼的就是立意和语言,谁有深度,谁写得大气,谁驾驭得自如,谁就是一类卷得主。

不过每年的一类卷终归是少数,作为一门在分数上不能拉开多少差距的学科,大部分人对于作文的看法还是保守的,得48分(总分70)上下就很满足。所以我也只是各抒己见中的一员,唯手熟尔。

(完)

少有人走的路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11年5月下半月刊   /  作者 徐颖

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社交媒体的发展,亲身体验的同时也是一次自我剖析,核心的议题是:社交媒体有没有让我的生活变更好。结论是:没有。

你看,我是个免费写作的blogger,发扬共享精神的geek,但在网络上写字非但没有给我带来物质收益,还时不时让我忍受着言论的敲击、八卦的缠绕。甚至为了有更好的分享平台,倒贴钱自建网站,自行维护,还免费写稿。而SNS社区和微博的使用皆如此,我并没有因使用人人网而靠人气赚钱,也没有因微博粉丝数量多而有资格收费发博。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媒体没有让我过上有钱人的生活,生活没有变更好。

但不可忽视的是,通过社交媒体而收获的无形资产更多一些。虽没有满足物质生活但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心理需求,俗语云:虚荣心。当然我所追求的“影响力”也得到了部分实现。一大群在白天日常工作中遭受挫折与失意的人,到了网络上立刻成为姿态万千的小资情调发扬人,装B、炫富、晒图、签到,随便的一小点举动,都成了得瑟的资本。于是白天再猪狗不如的模样到了网上立刻鎏金大放异彩。从这个角度说,社交媒体似乎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但是辩证归辩证,结论总还是要有的。对于我来说,我确是厌倦了。

回想起高一时写博的动机,真是比现在单纯很多。在台湾的“无名小站”开的第一个博客,叫“君子如莲”,记录着一个小愤青的青涩时光。那时候写过一篇感谢老师的文章,班主任看后还留言了,就这么件小事让我激动又欢喜了好一阵。似乎自己小小的心情用一种高级的方式被重视、被看见了,无比自豪。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也纷纷开博,每天大家都会互相访问一下,看看各自的心情,还有谁的模板比较好看。后来大陆登不了无名了,那些都随之消散了,如今无名小站已经发展成台湾最好的博客群,而我作为最早的使用者却没法一起成长。记得毕业后班主任还特意问我,你那个博客地址是多少,我想怀念怀念。后来我开了别的博客,也不知道她有没有再看。

后来辗转到博客大巴、歪酷等等,最终在这几年的大势下选择了独立博客作为出路。购买国外的主机和国际域名,似乎能够在这片汪洋大海的巨浪中有一些些笃定的姿态。认真经营了15个月,google anaylitics的数据显示,我博客的回访率超过50%,跳出率低于40%,这一点还是让我感到很欣慰的。

我不止一次想,没有社交网络的时候,我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那时候也没有手机,我们靠固定电话联络,每晚做好作业,打个电话给好朋友,对一对答案,一起讨论讨论思路。每天身边会揣张IP卡,有急事了可以到电话亭打公用电话,或者到小杂货店里,花五角钱打一个电话。那时候流行用MSN,QQ,下了线也就不怎么联系,反正同学第二天还是会遇到。似乎那种生活更加有安全感,有话可以当面说,有心事也不用藏着掖着。不需要到网上咆哮自己的悲哀,不需要到状态栏里呻吟自己的富有,也不需要在博客里表达对某个人的暗恋,更不需要用短信来拐弯抹角地交流。那时候我们过得很好,物价没有这么高,GDP也没有这么高,但是我们还是活得很开心。

那时如果被人关注,顶多在学校听些口舌,不会在回家后打开电脑,发现满世界都在讨论自己。如果被八卦,顶多一时气急,不会在打开手机后,收到数不清的盘问与刁难。那时候如果谈恋爱,顶多在集体里受些异样的眼神,不会在上网时,发现到处都有人追查蛛丝马迹。那时候的生活,安全多了。

我几度想回到那样的生活,但是发现这事情要一个人完成太不可能了。当我想拿起电话打给谁时,那人只在微博活动了,当我想到谁家喊他出来打球时,那人只在手机上切水果了,当我想问问谁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时,那人直接就发我他博客地址要我直接看日志相关内容了。于是我成了个很奇怪的角色,火星人的角色。最可怕的不是不能改变,是不改变还同流合污。于是我也用微博了,我也切水果了,我也写博客了,我也在日志里发牢骚发评论发无病呻吟的文字了,之前提到的那些人在这些网络里与我互动,给我留言,@我,问我“肿么了”,说我“不给力”,劝我“神马都是浮云”。这样的生活有更好吗?

生活里本就很了解的人,硬要问我有没有博客;生活里不了解的人,硬要通过博客了解我。然而我最不能习惯的,就是熟人揪着博客里的蛛丝马迹,来拷问我的生活。当我发现在网络上到哪儿都有熟人的踪迹,那种被监视的感觉糟透了。我真后悔,手贱什么呀写什么博客呀,日记本写写就可以啦,干嘛写到网络上来呀,写上来又没有稿费呀,还要除掉遮羞布示众呀……哎呀。

然而我承认赞赏和虚荣心可以蒙蔽一个人的意识,哪怕这些东西只有10%,也会被放大到有90%而继续去做一件事。在这两样东西面前,人没有自制力,只有贪婪。实际上我并没有资格来罗列这些,因为我早已成为与这环境相符合的人,一丝一毫都不差地成为这个环境里的适应者,游刃有余,但却不能收放自如。

写到这里我竟然发现文不对题,这种情况在开始网络写作后经常发生。包括标点和语句的严谨度都下降很多。我很担心。

那就再戒一次试试好了。反正我爱折腾,易冲动,喜欢自娱自乐。写与不写,我就在这里,不好不坏。

(完)

我评2010上海高考作文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卷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今年再次采用材料作文的出题方式,应该又是上海考试院创造的一个新记录了——连续两年出材料作文,恩,噶噶苗头来看,明年会是什么题型呢?

在上一篇09年的作文点评中,我已经指出了材料作文的特点和作答要领,即话题可供发散性思维的空间较大,并且一般材料能引申出的道理和观点很多样化,这可以为不同思想层次的考生提供构思选择。

来看今年这题。

首先读题,这一关肯定很多人闷掉,为啥,因为孟子那句话里面有大家不认识的字!但是!这是噱头!就像政治分析题上来喜欢描述背景盖大帽子,但是重要的点有用的信息都在段末一样,这句的重点在“意思是”后头。我推断一下各路考生的思维方式,估计能有以下几种理解:

1)绝顶白痴型考生:哦,题目里说丹麦人钓鱼带尺子,说明丹麦人很细心。

2)绝对民族主义考生:切,丹麦人有啥了不起的,阿拉孟子也有同样的道理的喏。

3)稍微戆憨憨考生:没看懂,丹麦人干嘛说要让小鱼长大?哦,孟子说得有道理,因为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4)脑子短路型考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鱼?

5)思维跳跃型考生:说到尺子嘛,必定跟度有关,哦,原来是要我们说生活中的度!(这一点可以作为立意来构思,但比较平庸)

6)一夜没睡好的考生:题目说道理贯穿在我们生活中,那我就写我和爸爸一起钓鱼的事情……

……

不一而足。

当然,还有两路考生还没列出来,有一路是会写作文——起码是会写应试作文、懂得考试技巧的学生,另一路是天生作家型,就是靠天赋行云流水下笔成章的人才。这两类学生就是一类卷二类卷的主力军。

题目中所涉及的这个故事,其实在近几年非常流行,新闻里也常播报,一般用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道理,即:渔民们捕到小鱼后会将其放生,等到长大了再捕捞,这样可以保证鱼塘的生态平衡和渔业的永续发展;还有就是,有些渔民为了挣钱或者是收成不好,迫不得已将没长大的小鱼也捞起来卖了,恶性循环。所以个人认为,这个题目源于生活,有助于写得高于生活。

那么有哪些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呢?从高考作文关注的点依次有:

1)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永续发展——现实层面

举例:完全地只能就事论事,很可能写成生态报告。

2)人生是场马拉松,不要苛求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社会层面

举例:比如当下很火爆的幼儿辅导班、才艺班,都是不科学的培养方式,与其让很小的孩子受这样的束缚,不如等孩子长大一些,知道自己兴趣在哪里,再作选择也不迟。这样收获的不仅仅是区区几张奖状,更可能是一生的追求和术业专攻的成就。

3)过分贪婪、短视将导致恶果——人性层面

举例:商业社会难免利益为先,但过分贪婪什么都想抓如囊中连蝇头小利都不肯放过的人,是得不到好结果的。诸如贪污腐败等等时事可以用上。

4)越想得到、或者抓得越紧则失去得越快——自我价值层面

举例:青少年在追求梦想或者目标时,容易急功近利、涸泽而渔,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以结合自身的实例,加上古、今、中、外百搭的论据,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叙尽量少尽量少,议能多则多)成文。

5)最高层次——全社会的人文关怀

当下社会浮躁、务虚、忙碌、容易乱掉节奏,真正能静心沉下气一步一个脚印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的品质也越来越少,考生可以就此点做深入论证,很容易将主题升华到全人类的关怀上来,写得好能有发人深省的力量,写得不够好,也至少能在立意上博得高起点的分数。

我上面列的这个层次其实就是所有应试作文的无敌框架,我们从小学作文开始,就是为了一步步达到最后的这个目标,小学写记叙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后来知道要有社会责任感,那就要注意社会现象,再后来懂得自我超越,就要关注价值的实现,最后成长为准大学生,要担起建设的重任,所以要以世界和平为美好愿景,关怀全人类的喜怒哀乐。

大概我这么写会让各位看惯V同学文章的人觉得有点别扭——咋那么“红”、那么“正”,没办法,应试作文,要委屈一下。

差不多了就说这么点,很期待今年上海能有满分卷。

PS

最后一个小地方我瞎说一句:上海人说尺就是尺而已,不会说尺子,考试院这次与国际接轨了……

(完)

会有那么一天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台北到淡水”民谣演唱会  /  特约撰稿 徐颖

这不是我听的第一次现场,但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听小娟。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深夜独自行走在东三环的街头,听者商店卷帘门拉下的哗啦声,看着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归去,撞见白天穿着盔甲夜晚放开包袱的两个男孩子深情的挽着手臂前行,还能瞥见在路边摆摊儿的小贩们整理起自己的一家一档。路过一间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买了第二天的早点,却在出门后遇到一个被深深夜色埋没了身影的乞讨的老人,弯腰把刚买的面包递给她,“吃点儿东西吧”——我没有能力帮你更多,但我可以帮你吃上一顿饱饭。

在被最爱的歌声和残酷的现实洗涤的夜晚,我没有抱怨自己滑落的泪水。

私以为,民谣的可爱之处,就是充分体现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特点——你可以为张玮玮的那句“你给傻逼织毛衣”将心中的憋屈泄得一干二净,你也可以为周云蓬的“中国孩子”叨念出心里许久平复不了的波澜,当然,你更可以为小娟柔美又略带活泼的“红布绿花朵”会心一笑。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乐队原来由小娟、黎强夫妇,以及已故乐手于宙组成。08年于宙离去,而他的死竟然因为这个国家的一些避讳,成了不能提起的禁忌。小娟曾在一次演唱现场,将《好久不见》献给于宙,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的照片,让那一段段美丽的光景如海市蜃楼重现出来。

晓光和荒井的加入,让这支乐队更富有了表现力,荒井在安可环节的一段打击乐表演绝对可以说是整场演出的高潮。晓光胖胖的很憨,在最边角的地方,静静地更换着口琴、长笛、电子琴、萨克斯等乐器,你可以不经意地忘记他,但是你会在每一个完美的乐曲收尾时想起他。

小娟的歌很富有感情,可是并不会让人只联想到爱情,这是我认为最美妙之处。她在唱青涩的爱,在吟微妙的情,可是听者能抛开这些,只是感受那份心的震撼。说小娟是治愈系,绝非言过其实。

两年前听栖昔的节目,听她介绍那么多的乐手,那么多的小剧场。认识她后,她推荐我张玮玮的《米店》,然而这一曲就此在我的IPOD里播放了116遍。后来她不再做节目,而我不久成为了这家电台的一个幕后制作。开始认识更多音乐上有共同语言的人——这一切竟然都因民谣而起,如树叉一般生开到更多更多的领域、人、事、情。

我们那么爱民谣,是因为我们的世界那么荒唐;我们那么爱小娟,是因为我们的天空那么脏。小娟是一剂解药,让你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这个世界能变好。

只愿你是那个歌者

《原味杂志》第六期  /  作者 徐颖

我确信自己在落笔前不用重听这张专辑。因为它曾是我的CD机里、IPOD里、手机里、音频编辑器里、节目垫乐里播放和使用次数最多的主打歌。可是,请恕我愚鲁,不懂得如何品味一张专辑,也不懂如何撰写一篇乐评,所以你若是问我诸如“这张专辑好不好听?”,“觉得怎样?”之类的问题,得到的反馈将仅仅会是我两眼放光、提神吸气、激动无比地从嗫嚅许久的嘴唇里蹦出四个字:真的好听。

 这张专辑叫做《A Wishful Way》。

我尝试着把文章基调拉得轻松活泼一点,因为我刚得知田原的新专辑即将面世,大为欣喜。两年前我问她专辑什么时候出,她说已经在张亚东老师那儿做了,后来她去了日本演出,后来她发了新电影,后来她出了新书——终于,待到明年现在我再回忆,就能加一句,后来她的新专辑终于出了。田原说,比起拍电影,她更爱做音乐,因为电影是演别人的心情,而音乐是唱自己的感觉。

16岁;买了新吉他;进入一个吉他班;老师说一个乐队缺主唱;她唱去了;跳房子出了专辑;全英文的;她自己写的;16岁。这是田原的16岁。

写到这里我有点不愿继续,因为我怕自己矫情地落入一个俗套,那就是强烈地期待更好的、同时抱着越来越大的希望,并且,不遗余力地把所期待的对象描绘得若神若仙天下独绝。就如一颗特别亮的星星抓住了自己的眼球,便要求这颗星星一刻不停歇地照亮自己的心情。

可事实上我并没有那么大那么大的期待啊!

我不在乎田原的下一张专辑有没有超越上一张,只要是她的作品,就会觉得好听,不是因为我乐评能力太差而这么说,而是因为,出专辑的那个人,是田原——这才是我在乎的。或许在年中以后陆续地会有各界不断地声音来评点这张新专辑,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如之前啥啥的,有人爱不释手有人还是更爱第一张,有人说她不如以前那么啥啥啥了有人说凭什么呀我就是觉得不错……比起这些,我更想看见那时候的田原还能保持她独特的姿态,镇定地回应大家的评论,不被他人的言语带走了自信,不受外界的干扰继续向前静静地走自己的路。

田原的出道太为惊艳太为震撼,她的成长她的努力她的突破她的新方向都让喜欢她的人牵挂和惦念,所以8年来我们都在等,等她新一张更具吸引力的音乐大碟。可她也是平凡的女子,我想我们可以期待她发展到具有更大的魅力,期待她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可是我们没有理由去要求她一定要更上层楼般追求最好——她在我们心里已经是最好的了,不是么?

上张专辑的中文译名是叫做“希望之路”吗?对不起,我也不晓得。难道我们都直接忽略了这个问题?于是我把鼠标滑向一个著名的搜索引擎所架构的翻译页面上,输入了“a wishful way”,系统给出的中文解释是:一厢情愿的方式。瞬时小愣一会儿后又禁不住笑出来:是啊,不管田原唱什么写什么演什么干什么,我们这群“原迷”都会永远支持她——这是我们的偏执,这是我们对她一厢情愿的爱的方式。

(完)

明澈宽广的心灵

《原味杂志》第五期  /  作者 徐颖

《原味杂志》的负责人与我联系要写关于“田原和她的小说”这样一个主题的文章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翻开去年的工作日志,找寻为了那期田原专访而搜集的资料重温一下——不是不记得,不是不熟悉,而是太想念。

文件夹里整齐地排列着有关田原的音频、文字、图片、博客,有大家熟知的她的电影,她的小说,她的音乐,也有大家不太容易找到的田原为数不多的电台专访——《小凤直播室》的上中下三集音频,曾经在我的耳边回旋往复了数十遍。万没有想到,在回听节目的半程时刻,移动硬盘出了故障,维修处给出的“全盘损坏”的检测报告让我很是失落。最终的结果是盘里所有的东西都再也不见——那些珍贵的资料和骄傲,也都一并不见了。好像电影播放到一半卡了带断了胶片,戛然而止。

于是此刻写下这篇文章,心中便丝毫没有了安全感,就怕自己写得不妥,就怕自己说得不稳,就怕自己道不明感受,就怕自己理不清思路。怕是读不懂她,怕是读不懂她的书,只懂感激,感激她带给我的那份纯净和安宁。
你是从哪里开始了解田原的呢?如果此刻你手中有一本《斑马森林》,那八成是从书开始的了,这本已经不会再版的绝版之作,承载了多少年少梦幻的过往。十六岁的田原写下这本书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以后的路会那么的不一样。有人说这是一本无关斑马只关斑马条纹的书,有人说这是一本小孩未必看懂的大人的书,然而不论有多少种说法,我想,唯一有可能达成共识的是我们在十六岁共同经历过的对梦想的追逐。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我看斑马森林的时候,开始并不喜欢”,他有教授的陈见,觉得《斑马森林》里文字很幼稚,但是看到后来就越来越觉得有意思。
我猜想田原可能是一个科学爱好者,与每个人一样对生命都很好奇,一辈子都在想但总想不明白。斑马森林里每个故事都有四种生物,让人读罢有种六道轮回的感觉:人只能生活在一种可能性中,不能是他又是她,但是在其他的空间和时间里还有另外一个自己。《斑马森林》没有努力讲一个故事,而每个故事又不单单是一个故事。
《双生水莽》和《斑马森林》相反,后者整体的结构有些虚,而前者是有个实际的线索贯穿的,是田原给过去的自己交一个作业,据她说,那是她人生中很灰暗的时间,刚来北京,总受打击,于是她想写一个东西做一个了断。
《双生水莽》是一本非常寻感觉的书,田原强调那是一种通感、是人的本能——看到的时候同时听到,听到的时候同时能想到。在现在社会里,我们的确应该把自己打通,而不是越来越封闭自己。
不久前《双生水莽》的日文版《水的彼方》面世,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尤其兴奋,由衷地为田原感到高兴。为田原做日本出版工作的教授这样评论道:在80后的作家中不乏优秀者,但是鲜有田原这样澄澈且富有思想的文字。而这也正是我对田原小说的最大感触,在她的文字里你可以忘却眼下的烦恼去享受最澄净的暖风一般的感觉,若是对田原有所了解,更是会被她在音乐里,在影像里,在文字里的明澈宽广的心灵所感染,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略有些小神秘的女子,但是那神秘不做作,不让人生厌,而是一种可爱的小明净。
最后再回想一下有没有什么遗落在记忆里?嗯,有。
依稀记得是在08年的2月,听人推荐,于是跑遍上海的各大书店寻觅田原的《斑马森林》和《双生水莽》二书,我一个人乘着地铁穿梭在这繁忙都市的地下,来到陕西南路的季风书园找熟人帮忙查询是否有货,店员说《斑马森林》没有货了,《双生水莽》可以调货,需要一些时日。那时我对田原的了解并没有涉及文字,也就作罢没有再为之寻觅。直到08年9月,我以节目策划人的身份邀请到了田原来电台做一期访谈节目,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读遍了田原的博客里每一篇博文,重听了她的所有的歌重看了她所有的电影,买了《双生水莽》仔细阅读,唯独没能读到《斑马森林》,于是我恳切地希望田原能带一本《斑》来作为赠书,田原笑说这书她自己手头也一本都没有了。那时才知道,版权已经不在她处。慨叹之余在日志中写道:这书虽已绝版,不过田原的文思不会绝版。尔后,08年底,一个当时熟悉又不熟悉的人递给我一本书,说是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一本台版的《斑马森林》。我想我不能仅仅用惊喜来形容这一切,因为这给我带来了一段美好时光,到现在仍不断地珍藏。我又猜想:田原或许还是个幸运女神吧。
现如今看到书架上的那些有着田原签名的书和碟,看到那本扉页写着祝福的《斑马森林》,不禁感叹际遇和缘分的神奇魔力,竟能将不相识的人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没有问过那个人为什么要送我这本《斑马森林》,我还是再猜想一回:或许是因为,希望我也拥有这样宽广的心灵?倘若我能保持自己的这份纯净,不被残酷的现实带走良知,该是对其最好的回报吧!

(完)

我评2009上海高考作文题

此文在语文考试进行时同时间写下,故确切作文题尚不知,坊间流传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金融风暴下的我

此题乍看令人无语。首先出命题作文延续了上海近几年高考的作文命题风格,且为10字以下,估计为考试院保守派人物定夺之。其次,标题所给大背景为金融风暴,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此题偏离教学正轨,语文一要教会人写字说话,二要重视陶冶人的心灵,无数课文和诗词教导我们,要视金钱如粪土要视名利如身外之物,又怎可将钱不钱的东西摆上卷面供人日光下为之撰美文?其后,主语为“我”,又增添一大麻烦,敢问10万考生有几人是懂得金融风暴前因后果的呢?再问哪一门功课教会学生分析金融财经现象的呢?好了,那只有一个角度可以去写,那就是:金融风暴下的我镇定自若,不为外力所改变,保持自己的积极生活态度,向美好的未来勇敢地前进,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继续阅读我评2009上海高考作文题

寂地专访·记者手记

青檬网络电台《9909会客室》·寂地专访  /  记者&编辑  徐颖

之前我并不熟知这个女孩儿,她的名字是一个朋友在聊天中提到的,听说她的绘本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忘记是怎样联系到她怎样和她说话,只记得,她的话语结束时,总会有笑脸模样的图案符号——寂地的笑容是看不见的情况下仍然能感受到的温暖。

我开玩笑说,和莎莎一起合作访谈的都是才女,像田原、像寂地,并且都是那样无法轻易形容的梦幻一样的女子。也不能说自己太过于执拗的总用官方的话语和嘉宾文字交流,毕竟要显得正式一些庄重一些,但寂地的亲切倒是让我紧绷的心弦略有放松。原先也以为寂地是一个偏静的人,也许不太健谈,因为在她的图画里,淡淡的忧伤和暖暖的文字总是占据了大半的记忆形象,而访谈那天在大厦底楼接她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又一次臆断了人的性格——她笑眯眯地从车上下来,背着一个大大的双肩包,就像美院外出写生的学生。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天的天真不错耶。”

她的脸上没有失去亲人后一蹶不振的痛苦;没有获得名誉后情不自禁的沾沾自喜;更没有把自己当做重磅嘉宾特级名人的自以为是。她会猛的一拍脑袋说早晨忘了喝咖啡能不能麻烦要一袋速溶咖啡;会一卸下大包包就立刻搬出电脑说你们看我去布拉格拍到了这样一只可爱的猫;会在进入直播间后好奇地看看身边的一切,在录音期间不时推推耳机调整调整坐姿、在录播的试音时候对着话筒说“我是四川人所以分不清平舌音和翘舌音请大家原谅”……

在录音时导播间里来了一位寂地的画迷,她告诉我:“寂地和我想的不一样,她真可爱。”我记得自己在写王自新访谈手记时也用“可爱”二字形容了王先生,请允许我再次使用这个词,来形容寂地吧!周敦颐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可爱作“值得爱”解。我时常会为自己用这个词解释很久,说“可爱”是“值得爱”的意思,同时也可作“最可爱的人”那样的解读。寂地这样的人,就该是可爱来形容的。在她的身上你不仅能看到一个绘本作者、一个小说作者的独有情调,更能看到艺术在她身上所涵养出的一种精神和品性。寂地说,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永远不要怜悯自己,那是卑鄙小人的行为。在做提纲的时候我特意强调了一点,就是我们要挖掘一个有意思的寂地形象,一个外柔内刚的女孩儿形象。一般人其实看不出来,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已经经历了这样多的风雨和历练,她没有把生活的苦痛看得太重,而是将它们用自己的画笔揉碎成了向日葵,她的日子因此充满阳光,同时温暖了他人。

寂地的《MY WAY》系列的2、3、4册名字叫做:时间海洋、蓝色饼干、春暖花开。寂地说很多人看了这个以后认为她不会画眼睛鼻子和嘴巴,所以她一定要在画第五册的同时画一些别的来证明自己是会画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听到这话时,导播间的我们都不自禁地笑起来——也许正是这样内心光明的女孩儿的笔下才能有那么广阔的时间海洋,有那样美丽的花开时节。

寂地用蓝色的画笔为我收藏的《MY WAY》画了扉页,捧在手心反复看,那就好像是她赠送的蓝色饼干,可以治愈我的心一般。

(完)

王自新专访·记者手记

青檬网络电台《9909会客室》·王自新专访  /  主持人&编辑  徐颖

在三月五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采访一个环保界的活雷锋,是不是该感叹机缘的巧合呢?对访谈的准备虽说相当充分,但是在真正见到这个不平凡的平凡人时,却被他身上浓浓的质朴气息所震撼。

按照礼节惯例,我提前和王先生约好1点在大厦门口接他,而当我到达的时候,收到他的短信:没关系,我直接到九层。此时旋转门里走出一个略微胖胖的中年人,直觉告诉我他就是今天的嘉宾。在前往直播间的路上,王先生告诉我,上午刚从一个志愿者活动归来,又到了活跃在志愿者活动媒体前线的**,就像回家一样。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这是令我印象最深之处——王先生是个很可爱的人,对,就是这个词对味儿。

访谈前同事开玩笑说,今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另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谈话,而我的感觉是——我的坚持远比不上王先生的执着。在我看来,他是执着到有些执拗的人,但却不是偏执的那一种。重新听采访录音的时候,我深感自己遗漏了太多,没有完完全全展现尽他的精神。

我记得几个月前自己还是坚决不妥协地走着自己的路,而最近也渐渐磨圆了棱角接受眼前的现实,凡事求个安稳求个太平。以至于在看到王先生谈到梦想时竟然有了力不从心搭不上话的感觉,可是他字字句句说的都是我的心里话,我又怎会这般讷于言了呢?四十岁的他,就像是个十四岁的初出茅庐的少年,拥有一身的活力;又确确实实积淀了一个不惑之年该有的沉稳和深邃,拥有满满的思想。我几次想在节目中为他的团队作更多的宣传,但是一不留神就被他的讲述带走了心思,全然忘记这是一个工作任务。

他的企业不挣钱,也很少拉到赞助,家里的经济来源只是妻子的一千多元工资和父母的养老金,孩子要升中学他开始为可能有的择校费忧虑,他不想借助商业的炒作抛头露面,他一个人骑三轮车一个点一个点收电池,他原来是个百万富翁现在却入不敷出,他不想靠浮夸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些事,他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看到废电池污染根治的那一天……

如果我说我写到这里,眼眶已经湿润,你信么?也许只有理想主义者才能理解和体会理想主义者的心思,采访结束,我的心反而更加沉重。

目前帮助他进展的多是一些公益机构和志愿者团队,没有正式的zhengfu部门保障他的利益,也没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投资和赞助这样一项没有多少经济利润的工程。谈话中,我得知,重视并赞助过他的企业是日本三洋公司——一家外国公司,一家来自特别重视环保的国家日本的公司。

我没有勇气和王先生谈更多的这条道路上的曲折和艰难,怕自己说过了火显露了年少轻狂,也不敢抱怨一些什么,哪怕是小小的一句:为什么上面不来管管?

做媒体的是传声筒,能铸就希望,但是往往我们都不能如愿地做这样一支传声筒,因为我们的棱角已经不如昨天尖锐,就算仍然保持着这份犀利并进行到底,我们终究还是躲不过那把叫做“上头”的刀。

我们时刻面临着头破血流,但是我希望并祝福我们能保护好自己勇敢地走下去,不管我们的梦想是大是小,我们都已经在路上,不管我们成不成功,我们终能无愧于心。

与尔共勉。

(完)

胡凯专访·记者手记

青檬网络电台2008年度盛典·“眼镜飞人”胡凯专访  /  记者 徐颖

胡凯是被采访者里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健谈,自然,平易近人,以至于到采访结束我顿感莫大的遗憾——该更放松些,把它当做一次聊天,而不是老套路的采访。

我记得很清楚,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于体育特长生的,这个在不少人眼里略微看轻的身份,而整个访谈中胡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气度足以把这些偏见回击得彻彻底底。

被问到和清华的感情时,他的眼里充满着一种学子对于母校的深深眷恋;被问到和体育结缘至今的感受时,他微微一笑,轻松的口吻让人想不到训练的苦,而 是投身于一个职业的享受和热爱;被问到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时,他虽一再强调人人都爱自己的国家,他只是有了机会展现,可神情里充满着的那种昂扬的民族气节 早就刻画了一个热血男儿样的胡凯。他说话的时候很专心,很投入,以至瞬间会被他整个人吸引而漏听他所说的话,旁观者若是不在意,一定不会把他和那个拥有那 么多荣誉和国家责任的百米飞人联系起来,一定只是觉得,这个瘦瘦的书生,倒是真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倒是真有一股子青年人的朝气。

“胡凯也是八零后”,自言自语这句话很多遍,像是拿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去反驳那许多的评论者:看,我们八零后的精英!回想自己刚刚有了“八零后”意 识的年头,正值青春小说开始风靡的时候,八零后写手如雨后春笋般一片片地出现,文风不严肃,用词古怪,思想深度不够等等的批评不绝于耳,自己也曾“鄙视” 过这样的文字,紧紧拿着经典读了一遍又一遍,好像要把自己从八零后的框架里拔出来,要告诉别人自己是多么的“非八零后”。后来才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 的个性,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姿态,就像七十年代生人之于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立场。纵使发型再怪异强调再不顺眼,对待事情的看法和长辈 有再多的不相合,关键时刻的我们还是那一个个拥有者中华血统、充满着民族自尊的中国人。

零八年时八零后遭到的诟病达到了极致,在人们还没有回过神喘口气的时候,一场场的灾难降临在我们的土地上,瞬时间一切的声音都消失了,一切的争论都 停止了,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拯救我们的同胞。所有人都带上了一样的信念,所有人都把国旗的颜色染在心里,待我们如今回头再看,你瞧,那么多那么多的奋 战在救灾一线的人,都叫八零后。

就像胡凯说的那样,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国家,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表现,我想,八零后的特别也许是因为开放后的时代烙印比较强,可是那些最基本的品 质和代代相传的行为准则依旧在八零后的心中不会倒塌。我们哈韩哈日但是我们没有忘记历史的耻辱,我们穿阿迪达斯脚蹬耐克但是我们依旧高调支持国货,我们周 游世界买法国的香水美国的汉堡,但是我们面对不公平的商业环境毅然选择了抗议。我们很难让人懂,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

略微算了一下,年底的大部分工作都和八零后沾边,活动的主题策划也不免考虑到这个,如果要评选零八年的关键词的话,“八零后”应该榜上有名。每一个 焦点热点都能引发一阵大讨论或是一个大思考,八零后经过了零八年的考验,定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至少,下一次再经受舆论的拷问时,我们会从容地拥有我们自己 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