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评2011上海中考作文题

上海中考语文历来偏爱命题作文,今年也不例外。题目《悄悄地提醒》较之往年更有一些艺术感,似乎暗示着一丝丝散文的意思。考生需要注重题目中的修饰词“悄悄地”,但是不能死磕于上。可以将之引申为润物细无声之意,写一些对自己成长起到帮助与重大作用的人、事、物。

给要中考的学生讲作文,我比较偏重应试技巧。对于暂时不面临考试的,当然是鼓励阅读、鼓励练笔的。应试自然有应试的方法,在初中生的年龄段,要写出点新意又要贴近生活不显得很老成、很假,可以与自己所阅读过的书、喜欢的作家、兴趣爱好等结合起来。最巧妙的就是准备一些自己偏爱的有关书、作者等的句段,有助于在考场根据考题重组。本年的题目可以写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遇到困难,而阅读带给“我”无限的养分,悄悄地引导我再次起航;还有老师、父母、好朋友的关爱和互助,给了我莫大的动力。

总的来说今年的题目可写范围相当相当大,完全超过了前两年,审题不容易出现偏差,而且立意相当能拉开考生差距。总体上说是个不错的题目。

我在最后一节冲刺课上给学生讲作文,精心挑选、总结了46个作文题目,逐一讲解。不知道有没有小朋友真正上心了,如果是的话,我想你肯定考得不差,因为我给你们讲过一个题目叫:《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嗯,徐老师当然不是盖的。强调要认真听课当然不是坑爹的。哈哈。

我评2011上海高考作文题

不出我所料,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依旧采用材料作文的方式,继早些年连续出命题作文后,连续三年出材料作文,可以看出考试院对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观点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且题目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越来越浓,非常适合考察学生真正的文学素养。

这样的题目虽然不便于直接套用事先准备的文章,但不意味着无法进行准备。只有10%富有天赋的作家型考生可以在考试当场挥笔写就精彩的文章,10%的自我放弃型考生不列在内,剩余的80%的学生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材料和段落,在考场根据考题进行重组和衔接——这才是应试型场合需要做的事。

我得知今年的题目后第一句话是:不好写。而新闻报道出来的结果是:大部分考生表示非常好写。我妈妈的反应是:很哲学。在此我很想提醒广大考生,永远不要盲目相信新闻里报道的东西——因为你若是有闲心,可以查找每一年的高考新闻,保证每次都是:考生普遍反映非常好写、大部分考生表示题目难度适中、一些考生觉得题目很贴近学生生活……去年我在点评时,说那个丹麦人钓鱼的题目肯定让很多人写可持续发展、写环保报告,并且这样写只能得中等分数,结果新闻里的确播说学生们关注可持续发展等等等等。所以你们应该明白,新闻里播到的,如果真是你想到的,那就很难得高分了。想要新颖的话,去年你就得做那能想到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少数派,今年你一定要做那觉得题目有难度的小众者。

下面来看今年的题目。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给了两个材料,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要你写你的思考,这是我在辅导的时候跟学生讲过的典型题型,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今年的杨浦区一模卷作文,有关教材改革的那两个材料。不出三种写法:我选择材料一的观点;我选择材料二的观点;我一二都要,但是我用思辨的方式肯定我认为更优的那种。比起杨浦区的一模题目,本次高考的题目非常没有倾向性,保证了考生的公平公正,是非常棒的一点。

本题无明显的比较性,所以选择其一写即可,也不需要特别照顾另一个观点而过分运用辩证法进行阐述。只要选择合适的观点,然后用“观点+材料”撑起来就行。

今年的题目同样适用我的“层次思考法”,从学生最普通的视角看,生活、学习遇到逆境时,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从学生眼里的社会角度看,今年发生的诸多天灾人祸给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家人所带来的痛苦,也都会过去;从学生眼里的人性角度看,人类的发展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形式,在人的发展旅程里,一切肮脏的、不美好的、压迫的、令人遗憾的也都会过去。

而若是写“一切都不会过去”的角度,则需要考生具有更加深层的思考能力、更加丰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哲思。比如我们的社会发展建立在毁坏自然的基础上,看似一切都好起来,但是这一切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会轻易就消逝,我们不能指望时间来稀释我们的过失,不会过去的这些教训要成为我们的警钟,长鸣心底。

如果考生能想到并建得起这样的思想高度,得高分不是难事。材料是相当好找的,最近一年的时事有很多就可以用上,在考前学校老师肯定也总结过,所以拼的就是立意和语言,谁有深度,谁写得大气,谁驾驭得自如,谁就是一类卷得主。

不过每年的一类卷终归是少数,作为一门在分数上不能拉开多少差距的学科,大部分人对于作文的看法还是保守的,得48分(总分70)上下就很满足。所以我也只是各抒己见中的一员,唯手熟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