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贸易交织光荣与梦想——记85届校友陈德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校友会·2013年免费午餐活动·陈德良专访   /  记者 徐颖

初见陈德良师兄,扑面而来一股厚重的洋气。落座后他谈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强调他自己是个普通人,没有那么多值得写的经历,谦逊的品格显露无疑。与他交谈就像是和老友会面,自然又舒畅。

刚度过自己49岁生日的陈德良,走着一条大部分人看来非常顺的道路:没有下过乡,宝贵的时光与书本和知识为伴。中学阶段在重庆外国语学校度过,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这使得他顺利于1980年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外贸专业学习——上大学那年他只有十六岁。说起学生时代,陈德良对母校心怀感激。他说自己从重庆到北京后,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鲜感。在贸大,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国外的原版杂志,第一次读到了英文小说,接触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极大地开拓了眼界。这也在他心中默默地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1985年大学毕业后,陈德良进入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工作,接触到了陶瓷类的工艺品,从此开始了他与贸易行业的不解之缘。在国企工作的两年,陈德良感到了社会与学校不同的地方,学会了如何富有人情味地处理各项关系。1987年,陈德良被公司正式派驻纽约美国华艺公司,1988年调至在美国康州的合资企业,当时陈德良的工作内容是协助美方人员开发产品,然后再与中国工厂进行协调,管理生产。并且每年回国一到两次,通过展览会等方式打通公司的中美贸易渠道。

1996年,陈德良决定回国创业。他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注册了上海利源国际有限公司,英文取名为Value Source——体现了陈德良期望带给顾客的两样东西:价值和源泉。凭借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经验,以及自身坦诚、诚信的素质,陈德良迅速赢得了大客户的青睐,包括美国TARGET在内的大型零售巨头均与利源有商贸往来。最初以中间商身份进入到行业里的陈德良,在通过一系列努力后,投资工厂,完成了向生产商的身份转换。这也为他和他的公司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时至今日, Value Source已发展成为一家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制造商集团公司。

当下许多年轻人对于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感到很迷茫,而较之于此,陈德良可谓是选对了自己的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领域。他喜欢与人打交道,能言善辩,热衷于通过沟通与交流实现计划的预期效果。总结自己这么多年的从商感悟,陈德良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平常心和以人为本。拥有普通人的心态是陈德良成功的关键,凡事有自己的原则、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就随意改变本心是他最在乎的。而以人为本则是陈德良管理公司的法宝。

在利源,主要员工可以申请加入公司长期奖励计划。奖金和忠诚度挂钩:在为公司服务满一年后,每年可以根据公司当年的盈利领取50%的奖金,第三年达到80%,并且可以将前两年未领取的奖金一次性提取。工作满五年后可以领取奖金的100%。这是陈德良自创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正是因为这套机制,他留住了一大批优秀的员工,都是他的得力助手。而另一个非常值得提的,那就是陈德良注重公平。举贤不避亲是陈德良的信条,所有人都享有同样的待遇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作为管理者的他,更是以身作则,非常自律,陈德良认为凡是成功的人身上必定有过人之处,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细节,就是通向事业成功彼岸的积累。

在贸易圈行走的这么多年里,陈德良也遇到过逆境和挫折,包括商场上难以避免的、因他人诚信缺失而导致的损失。但乐观的他却不将这些事看得有多重要,他始终认为保持住自己的原则,做一个诚恳、友善、诚信的人是面对一切困难最好的方法。

如今,事业家庭都美满的陈德良,依旧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前行,贸易对于他来说已不仅仅是生存手段,更是生活陪伴,凝聚了他的热情与执着、光荣与梦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