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你是那个歌者

《原味杂志》第六期  /  作者 徐颖

我确信自己在落笔前不用重听这张专辑。因为它曾是我的CD机里、IPOD里、手机里、音频编辑器里、节目垫乐里播放和使用次数最多的主打歌。可是,请恕我愚鲁,不懂得如何品味一张专辑,也不懂如何撰写一篇乐评,所以你若是问我诸如“这张专辑好不好听?”,“觉得怎样?”之类的问题,得到的反馈将仅仅会是我两眼放光、提神吸气、激动无比地从嗫嚅许久的嘴唇里蹦出四个字:真的好听。

 这张专辑叫做《A Wishful Way》。

我尝试着把文章基调拉得轻松活泼一点,因为我刚得知田原的新专辑即将面世,大为欣喜。两年前我问她专辑什么时候出,她说已经在张亚东老师那儿做了,后来她去了日本演出,后来她发了新电影,后来她出了新书——终于,待到明年现在我再回忆,就能加一句,后来她的新专辑终于出了。田原说,比起拍电影,她更爱做音乐,因为电影是演别人的心情,而音乐是唱自己的感觉。

16岁;买了新吉他;进入一个吉他班;老师说一个乐队缺主唱;她唱去了;跳房子出了专辑;全英文的;她自己写的;16岁。这是田原的16岁。

写到这里我有点不愿继续,因为我怕自己矫情地落入一个俗套,那就是强烈地期待更好的、同时抱着越来越大的希望,并且,不遗余力地把所期待的对象描绘得若神若仙天下独绝。就如一颗特别亮的星星抓住了自己的眼球,便要求这颗星星一刻不停歇地照亮自己的心情。

可事实上我并没有那么大那么大的期待啊!

我不在乎田原的下一张专辑有没有超越上一张,只要是她的作品,就会觉得好听,不是因为我乐评能力太差而这么说,而是因为,出专辑的那个人,是田原——这才是我在乎的。或许在年中以后陆续地会有各界不断地声音来评点这张新专辑,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如之前啥啥的,有人爱不释手有人还是更爱第一张,有人说她不如以前那么啥啥啥了有人说凭什么呀我就是觉得不错……比起这些,我更想看见那时候的田原还能保持她独特的姿态,镇定地回应大家的评论,不被他人的言语带走了自信,不受外界的干扰继续向前静静地走自己的路。

田原的出道太为惊艳太为震撼,她的成长她的努力她的突破她的新方向都让喜欢她的人牵挂和惦念,所以8年来我们都在等,等她新一张更具吸引力的音乐大碟。可她也是平凡的女子,我想我们可以期待她发展到具有更大的魅力,期待她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可是我们没有理由去要求她一定要更上层楼般追求最好——她在我们心里已经是最好的了,不是么?

上张专辑的中文译名是叫做“希望之路”吗?对不起,我也不晓得。难道我们都直接忽略了这个问题?于是我把鼠标滑向一个著名的搜索引擎所架构的翻译页面上,输入了“a wishful way”,系统给出的中文解释是:一厢情愿的方式。瞬时小愣一会儿后又禁不住笑出来:是啊,不管田原唱什么写什么演什么干什么,我们这群“原迷”都会永远支持她——这是我们的偏执,这是我们对她一厢情愿的爱的方式。

(完)

明澈宽广的心灵

《原味杂志》第五期  /  作者 徐颖

《原味杂志》的负责人与我联系要写关于“田原和她的小说”这样一个主题的文章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翻开去年的工作日志,找寻为了那期田原专访而搜集的资料重温一下——不是不记得,不是不熟悉,而是太想念。

文件夹里整齐地排列着有关田原的音频、文字、图片、博客,有大家熟知的她的电影,她的小说,她的音乐,也有大家不太容易找到的田原为数不多的电台专访——《小凤直播室》的上中下三集音频,曾经在我的耳边回旋往复了数十遍。万没有想到,在回听节目的半程时刻,移动硬盘出了故障,维修处给出的“全盘损坏”的检测报告让我很是失落。最终的结果是盘里所有的东西都再也不见——那些珍贵的资料和骄傲,也都一并不见了。好像电影播放到一半卡了带断了胶片,戛然而止。

于是此刻写下这篇文章,心中便丝毫没有了安全感,就怕自己写得不妥,就怕自己说得不稳,就怕自己道不明感受,就怕自己理不清思路。怕是读不懂她,怕是读不懂她的书,只懂感激,感激她带给我的那份纯净和安宁。
你是从哪里开始了解田原的呢?如果此刻你手中有一本《斑马森林》,那八成是从书开始的了,这本已经不会再版的绝版之作,承载了多少年少梦幻的过往。十六岁的田原写下这本书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以后的路会那么的不一样。有人说这是一本无关斑马只关斑马条纹的书,有人说这是一本小孩未必看懂的大人的书,然而不论有多少种说法,我想,唯一有可能达成共识的是我们在十六岁共同经历过的对梦想的追逐。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我看斑马森林的时候,开始并不喜欢”,他有教授的陈见,觉得《斑马森林》里文字很幼稚,但是看到后来就越来越觉得有意思。
我猜想田原可能是一个科学爱好者,与每个人一样对生命都很好奇,一辈子都在想但总想不明白。斑马森林里每个故事都有四种生物,让人读罢有种六道轮回的感觉:人只能生活在一种可能性中,不能是他又是她,但是在其他的空间和时间里还有另外一个自己。《斑马森林》没有努力讲一个故事,而每个故事又不单单是一个故事。
《双生水莽》和《斑马森林》相反,后者整体的结构有些虚,而前者是有个实际的线索贯穿的,是田原给过去的自己交一个作业,据她说,那是她人生中很灰暗的时间,刚来北京,总受打击,于是她想写一个东西做一个了断。
《双生水莽》是一本非常寻感觉的书,田原强调那是一种通感、是人的本能——看到的时候同时听到,听到的时候同时能想到。在现在社会里,我们的确应该把自己打通,而不是越来越封闭自己。
不久前《双生水莽》的日文版《水的彼方》面世,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尤其兴奋,由衷地为田原感到高兴。为田原做日本出版工作的教授这样评论道:在80后的作家中不乏优秀者,但是鲜有田原这样澄澈且富有思想的文字。而这也正是我对田原小说的最大感触,在她的文字里你可以忘却眼下的烦恼去享受最澄净的暖风一般的感觉,若是对田原有所了解,更是会被她在音乐里,在影像里,在文字里的明澈宽广的心灵所感染,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略有些小神秘的女子,但是那神秘不做作,不让人生厌,而是一种可爱的小明净。
最后再回想一下有没有什么遗落在记忆里?嗯,有。
依稀记得是在08年的2月,听人推荐,于是跑遍上海的各大书店寻觅田原的《斑马森林》和《双生水莽》二书,我一个人乘着地铁穿梭在这繁忙都市的地下,来到陕西南路的季风书园找熟人帮忙查询是否有货,店员说《斑马森林》没有货了,《双生水莽》可以调货,需要一些时日。那时我对田原的了解并没有涉及文字,也就作罢没有再为之寻觅。直到08年9月,我以节目策划人的身份邀请到了田原来电台做一期访谈节目,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读遍了田原的博客里每一篇博文,重听了她的所有的歌重看了她所有的电影,买了《双生水莽》仔细阅读,唯独没能读到《斑马森林》,于是我恳切地希望田原能带一本《斑》来作为赠书,田原笑说这书她自己手头也一本都没有了。那时才知道,版权已经不在她处。慨叹之余在日志中写道:这书虽已绝版,不过田原的文思不会绝版。尔后,08年底,一个当时熟悉又不熟悉的人递给我一本书,说是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一本台版的《斑马森林》。我想我不能仅仅用惊喜来形容这一切,因为这给我带来了一段美好时光,到现在仍不断地珍藏。我又猜想:田原或许还是个幸运女神吧。
现如今看到书架上的那些有着田原签名的书和碟,看到那本扉页写着祝福的《斑马森林》,不禁感叹际遇和缘分的神奇魔力,竟能将不相识的人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没有问过那个人为什么要送我这本《斑马森林》,我还是再猜想一回:或许是因为,希望我也拥有这样宽广的心灵?倘若我能保持自己的这份纯净,不被残酷的现实带走良知,该是对其最好的回报吧!

(完)

我评2009上海高考作文题

此文在语文考试进行时同时间写下,故确切作文题尚不知,坊间流传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金融风暴下的我

此题乍看令人无语。首先出命题作文延续了上海近几年高考的作文命题风格,且为10字以下,估计为考试院保守派人物定夺之。其次,标题所给大背景为金融风暴,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此题偏离教学正轨,语文一要教会人写字说话,二要重视陶冶人的心灵,无数课文和诗词教导我们,要视金钱如粪土要视名利如身外之物,又怎可将钱不钱的东西摆上卷面供人日光下为之撰美文?其后,主语为“我”,又增添一大麻烦,敢问10万考生有几人是懂得金融风暴前因后果的呢?再问哪一门功课教会学生分析金融财经现象的呢?好了,那只有一个角度可以去写,那就是:金融风暴下的我镇定自若,不为外力所改变,保持自己的积极生活态度,向美好的未来勇敢地前进,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继续阅读我评2009上海高考作文题

寂地专访·记者手记

青檬网络电台《9909会客室》·寂地专访  /  记者&编辑  徐颖

之前我并不熟知这个女孩儿,她的名字是一个朋友在聊天中提到的,听说她的绘本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忘记是怎样联系到她怎样和她说话,只记得,她的话语结束时,总会有笑脸模样的图案符号——寂地的笑容是看不见的情况下仍然能感受到的温暖。

我开玩笑说,和莎莎一起合作访谈的都是才女,像田原、像寂地,并且都是那样无法轻易形容的梦幻一样的女子。也不能说自己太过于执拗的总用官方的话语和嘉宾文字交流,毕竟要显得正式一些庄重一些,但寂地的亲切倒是让我紧绷的心弦略有放松。原先也以为寂地是一个偏静的人,也许不太健谈,因为在她的图画里,淡淡的忧伤和暖暖的文字总是占据了大半的记忆形象,而访谈那天在大厦底楼接她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又一次臆断了人的性格——她笑眯眯地从车上下来,背着一个大大的双肩包,就像美院外出写生的学生。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天的天真不错耶。”

她的脸上没有失去亲人后一蹶不振的痛苦;没有获得名誉后情不自禁的沾沾自喜;更没有把自己当做重磅嘉宾特级名人的自以为是。她会猛的一拍脑袋说早晨忘了喝咖啡能不能麻烦要一袋速溶咖啡;会一卸下大包包就立刻搬出电脑说你们看我去布拉格拍到了这样一只可爱的猫;会在进入直播间后好奇地看看身边的一切,在录音期间不时推推耳机调整调整坐姿、在录播的试音时候对着话筒说“我是四川人所以分不清平舌音和翘舌音请大家原谅”……

在录音时导播间里来了一位寂地的画迷,她告诉我:“寂地和我想的不一样,她真可爱。”我记得自己在写王自新访谈手记时也用“可爱”二字形容了王先生,请允许我再次使用这个词,来形容寂地吧!周敦颐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可爱作“值得爱”解。我时常会为自己用这个词解释很久,说“可爱”是“值得爱”的意思,同时也可作“最可爱的人”那样的解读。寂地这样的人,就该是可爱来形容的。在她的身上你不仅能看到一个绘本作者、一个小说作者的独有情调,更能看到艺术在她身上所涵养出的一种精神和品性。寂地说,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永远不要怜悯自己,那是卑鄙小人的行为。在做提纲的时候我特意强调了一点,就是我们要挖掘一个有意思的寂地形象,一个外柔内刚的女孩儿形象。一般人其实看不出来,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已经经历了这样多的风雨和历练,她没有把生活的苦痛看得太重,而是将它们用自己的画笔揉碎成了向日葵,她的日子因此充满阳光,同时温暖了他人。

寂地的《MY WAY》系列的2、3、4册名字叫做:时间海洋、蓝色饼干、春暖花开。寂地说很多人看了这个以后认为她不会画眼睛鼻子和嘴巴,所以她一定要在画第五册的同时画一些别的来证明自己是会画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听到这话时,导播间的我们都不自禁地笑起来——也许正是这样内心光明的女孩儿的笔下才能有那么广阔的时间海洋,有那样美丽的花开时节。

寂地用蓝色的画笔为我收藏的《MY WAY》画了扉页,捧在手心反复看,那就好像是她赠送的蓝色饼干,可以治愈我的心一般。

(完)

王自新专访·记者手记

青檬网络电台《9909会客室》·王自新专访  /  主持人&编辑  徐颖

在三月五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采访一个环保界的活雷锋,是不是该感叹机缘的巧合呢?对访谈的准备虽说相当充分,但是在真正见到这个不平凡的平凡人时,却被他身上浓浓的质朴气息所震撼。

按照礼节惯例,我提前和王先生约好1点在大厦门口接他,而当我到达的时候,收到他的短信:没关系,我直接到九层。此时旋转门里走出一个略微胖胖的中年人,直觉告诉我他就是今天的嘉宾。在前往直播间的路上,王先生告诉我,上午刚从一个志愿者活动归来,又到了活跃在志愿者活动媒体前线的**,就像回家一样。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这是令我印象最深之处——王先生是个很可爱的人,对,就是这个词对味儿。

访谈前同事开玩笑说,今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另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谈话,而我的感觉是——我的坚持远比不上王先生的执着。在我看来,他是执着到有些执拗的人,但却不是偏执的那一种。重新听采访录音的时候,我深感自己遗漏了太多,没有完完全全展现尽他的精神。

我记得几个月前自己还是坚决不妥协地走着自己的路,而最近也渐渐磨圆了棱角接受眼前的现实,凡事求个安稳求个太平。以至于在看到王先生谈到梦想时竟然有了力不从心搭不上话的感觉,可是他字字句句说的都是我的心里话,我又怎会这般讷于言了呢?四十岁的他,就像是个十四岁的初出茅庐的少年,拥有一身的活力;又确确实实积淀了一个不惑之年该有的沉稳和深邃,拥有满满的思想。我几次想在节目中为他的团队作更多的宣传,但是一不留神就被他的讲述带走了心思,全然忘记这是一个工作任务。

他的企业不挣钱,也很少拉到赞助,家里的经济来源只是妻子的一千多元工资和父母的养老金,孩子要升中学他开始为可能有的择校费忧虑,他不想借助商业的炒作抛头露面,他一个人骑三轮车一个点一个点收电池,他原来是个百万富翁现在却入不敷出,他不想靠浮夸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些事,他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看到废电池污染根治的那一天……

如果我说我写到这里,眼眶已经湿润,你信么?也许只有理想主义者才能理解和体会理想主义者的心思,采访结束,我的心反而更加沉重。

目前帮助他进展的多是一些公益机构和志愿者团队,没有正式的zhengfu部门保障他的利益,也没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投资和赞助这样一项没有多少经济利润的工程。谈话中,我得知,重视并赞助过他的企业是日本三洋公司——一家外国公司,一家来自特别重视环保的国家日本的公司。

我没有勇气和王先生谈更多的这条道路上的曲折和艰难,怕自己说过了火显露了年少轻狂,也不敢抱怨一些什么,哪怕是小小的一句:为什么上面不来管管?

做媒体的是传声筒,能铸就希望,但是往往我们都不能如愿地做这样一支传声筒,因为我们的棱角已经不如昨天尖锐,就算仍然保持着这份犀利并进行到底,我们终究还是躲不过那把叫做“上头”的刀。

我们时刻面临着头破血流,但是我希望并祝福我们能保护好自己勇敢地走下去,不管我们的梦想是大是小,我们都已经在路上,不管我们成不成功,我们终能无愧于心。

与尔共勉。

(完)

胡凯专访·记者手记

青檬网络电台2008年度盛典·“眼镜飞人”胡凯专访  /  记者 徐颖

胡凯是被采访者里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健谈,自然,平易近人,以至于到采访结束我顿感莫大的遗憾——该更放松些,把它当做一次聊天,而不是老套路的采访。

我记得很清楚,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于体育特长生的,这个在不少人眼里略微看轻的身份,而整个访谈中胡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气度足以把这些偏见回击得彻彻底底。

被问到和清华的感情时,他的眼里充满着一种学子对于母校的深深眷恋;被问到和体育结缘至今的感受时,他微微一笑,轻松的口吻让人想不到训练的苦,而 是投身于一个职业的享受和热爱;被问到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时,他虽一再强调人人都爱自己的国家,他只是有了机会展现,可神情里充满着的那种昂扬的民族气节 早就刻画了一个热血男儿样的胡凯。他说话的时候很专心,很投入,以至瞬间会被他整个人吸引而漏听他所说的话,旁观者若是不在意,一定不会把他和那个拥有那 么多荣誉和国家责任的百米飞人联系起来,一定只是觉得,这个瘦瘦的书生,倒是真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倒是真有一股子青年人的朝气。

“胡凯也是八零后”,自言自语这句话很多遍,像是拿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去反驳那许多的评论者:看,我们八零后的精英!回想自己刚刚有了“八零后”意 识的年头,正值青春小说开始风靡的时候,八零后写手如雨后春笋般一片片地出现,文风不严肃,用词古怪,思想深度不够等等的批评不绝于耳,自己也曾“鄙视” 过这样的文字,紧紧拿着经典读了一遍又一遍,好像要把自己从八零后的框架里拔出来,要告诉别人自己是多么的“非八零后”。后来才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 的个性,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姿态,就像七十年代生人之于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立场。纵使发型再怪异强调再不顺眼,对待事情的看法和长辈 有再多的不相合,关键时刻的我们还是那一个个拥有者中华血统、充满着民族自尊的中国人。

零八年时八零后遭到的诟病达到了极致,在人们还没有回过神喘口气的时候,一场场的灾难降临在我们的土地上,瞬时间一切的声音都消失了,一切的争论都 停止了,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拯救我们的同胞。所有人都带上了一样的信念,所有人都把国旗的颜色染在心里,待我们如今回头再看,你瞧,那么多那么多的奋 战在救灾一线的人,都叫八零后。

就像胡凯说的那样,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国家,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表现,我想,八零后的特别也许是因为开放后的时代烙印比较强,可是那些最基本的品 质和代代相传的行为准则依旧在八零后的心中不会倒塌。我们哈韩哈日但是我们没有忘记历史的耻辱,我们穿阿迪达斯脚蹬耐克但是我们依旧高调支持国货,我们周 游世界买法国的香水美国的汉堡,但是我们面对不公平的商业环境毅然选择了抗议。我们很难让人懂,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

略微算了一下,年底的大部分工作都和八零后沾边,活动的主题策划也不免考虑到这个,如果要评选零八年的关键词的话,“八零后”应该榜上有名。每一个 焦点热点都能引发一阵大讨论或是一个大思考,八零后经过了零八年的考验,定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至少,下一次再经受舆论的拷问时,我们会从容地拥有我们自己 的姿态。

王璁专访·记者手记

青檬网络电台2008年度盛典·街头篮球领军人物王璁专访   /  记者 徐颖

和胡凯相比,王璁更孩子气一些。他毫不拘谨地吃着爆米花和我们聊天,采访准备时不停地对着摄像机整理着头发,给人感觉像邻家大男孩儿,又像学校里很 耀眼的一个潮流范儿。穿着大大的卫衣和肥肥的嘻哈裤子,一身标准街球打扮的他,阳光且自信。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紧不慢地,并不见许多运动员所拥有的暴躁脾 气,偶尔他很极力地想表达时,那一定是说到他最爱的篮球。

王璁是个用脑子打球的人,篮球之于他,不仅仅是一项运动一个爱好,更是一个梦想一个事业。我原先 以为,像他这样高大帅气的篮球小伙子一定是冲着人气和观众的尖叫而打球的,事实是我轻言了,王璁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不能因为觉得街球很炫、很 有人气,就去追求它,一定要去爱这项运动,这个千万不要走错,街球它还是一项运动,还是需要力争上游的这种精神。听王璁说他对体育对篮球的理解,会让我联 想到几天前胡凯说田径对于他的意义,归根结底就是一点,他们都是带着真正的热忱去从事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并且有着坚持下去的信念。

准备采访提纲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就是想问一下被访者,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是不是快乐的。这也是我一直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 会很沮丧——既然痛苦很多,又为什么要执拗地不放弃。听到胡凯和王璁的坚定的“快乐”两字时,就像孤单旅途中遇到同行者一般欣喜若狂。若是此处要扯到八零 后身上,那一定是因为许多人都发现八零后很爱谈梦想,比前几辈的人都更多地说起这个词语。我们不再简单地如父母那代人一样愿想吃饱穿暖有稳定的家庭生活, 更多地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梦想的实现,小时候大人们问我们长大了想要做什么,我们说要做科学家医生老师国家主席参赞大使……后来我们回答说梦想是有一个 自己的小屋子窗子打开能有阳光照进来……有人说人越大活得越简单,与其说这是对最初梦想的渐渐放弃,不如说是追求的过程美丽得让人不去在乎结果如何。我们 八零后是举着右手握着拳头,誓言说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代,当年写不来作文却会说“时刻准备着”的我们如今已经逐渐扛起了时代的大旗,第一代独生子女有 的也已为人父母,更多的从大学走入社会走向祖国的建设岗位,以前马路上爸爸一样年纪的警察叔叔都成了隔壁邻居家男孩样的警察哥哥,以前商店里盘着头发穿着 工作服的售货员阿姨已经成了年轻时尚的美女姐姐——不管我们的梦想是大是小,我们都已经在路上。

“有梦想的人才能成功”,伴着这样的教导我们走过了很多年,面对着日渐浮躁的社会和越发功利的心态,我们彷徨过疑虑过挣扎过泄气过,最后我们妥协或 者隐忍地继续走下去。很多人说八零后不踏实,总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我想,这应该是让我们反省并且改进的。有梦想说了不算数,要做了才是真英雄。就像王璁 那样,用华丽的姿态烙上八零后蓬勃向上的印记,紧随时代又不失传统好品质。

愿灾难、痛苦、不和谐止于零八年,愿和平、生机、八零后的成长始于零八年。

虚妄中的悲凉 ——浅谈鲁迅之《故事新编》

【这是我高三时候的一篇习作,写于2007年,留以纪念】

鲁迅在《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中写道:“一时代的纪念碑底的文章,文坛上不常有;即有之,也什九是大部的著作。以一篇短篇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者,是极其少见的。”的确,在许多人看来,要想以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坛上立足是桩不可能的事,而鲁迅自己或许是没有意识到,他与博尔赫斯、巴别尔,已是后人所公认的二十世纪顶级短篇小说大师。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摇旗呐喊而对现实中的种种苦于力不从心、不能忘怀的东西的再现,那么小说集《故事新编》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雄末路的悲叹所产生的虚妄感,进而将人生放入历史中进行的反思。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凝视的眼光、玩味的心态、荒诞的笔法将大股的悲凉感通过人物体现出来。 

首篇《补天》作于1922年,鲁迅称其是“油滑的开端”(1),于是“对自己很不满”(2)。但历时十三年,终成一书,这其中定有某种动力促使早年“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3)的鲁迅不自觉地“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4)。我以为,这动力,一是鲁迅一直的对历史小说这种体裁的兴趣,二是其对社会黑暗的深切感受和自己在这强大的黑暗面前的无力与无奈。这也正是他的虚妄感的来源。 

《补天》里鲁迅所关注的,是女娲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笑得合不上嘴唇来”(5),长久的欢喜,到后来腰酸腿痛,觉得左右不如意,到最后失了神直到不再呼吸,是人类之母渐衰的过程,而就在读者从凝视女娲的一举一动到为之伤感之时,“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6)。这里是有些滑稽,但细想一下,这又是何等的残酷——人类之母为造人而献出了生命,人却连她的尸体都不放过!在文章前几段中所描写的“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闪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7)这样美丽眩亮的景色在此全部消解。一种荒诞油然而生,这荒诞背后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感。另一篇《理水》也有同样的寓意。鲁迅写夏禹,不着重写他如何治水,而重写其功成名就后的情形。鲁迅在对英雄人物的创作上常写其“以后怎么样”。《补天》如此,《理水》如此,《奔月》也如此。大禹治水有功后,百姓们将其说得神乎其神,从四面八方涌来争相看禹爷。这里就出现了鲁迅所说的“看客”现象——“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出了悲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出了滑稽剧。”(8)夏禹治水的意义与价值在人头攒动中被消解了。热闹的表面下,隐藏了悲剧——禹成了全民观赏的对象了。鲁迅还在禹身上蒙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这种效果,体现在禹在艰难困苦中企图实现自身价值,却在万人传诵中走入了贵族化的倾向这个泥潭。而《奔月》中的后羿,同样遭受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英雄们在日常生活中被平庸化,精神上无法摆脱疲倦。这是鲁迅的历史发现,是其积经验所发出的感慨,他在这里讨论了一个先驱者命运问题——五四运动之后,先驱者都面临着的遭遇。 

《铸剑》当是《故事新编》中写得最为精彩的一篇。鲁迅在此篇中表现出一种强烈且彻底的怀疑精神。“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两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9)这一段写的很冷静,但细细体味后会发现,“看客”现象又出现了。这便是鲁迅无奈的地方,他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复仇是无效的,无用的,甚至是可悲的。这本身是一种怀疑精神的体现,并且彻底到怀疑自身的“复仇”主张。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还重新审视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圣人、贤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伯夷和叔齐。《采薇》中写伯夷和叔齐遇到强盗的场面颇为怪诞,小穷奇打着“天”的旗号来抢劫,其实是自比为统治天下的天子。这个情节有很大的概括性——小穷奇这一类的假信徒常打着“主义”的旗号,窃取美名,干不好的勾当,而这样的人却能风行天下,反倒伯夷和叔齐这些真信徒成了“笨牛”,显得可笑。鲁迅将之作这样的处理,实际包含了他对儒家学说及其命运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出关》讲的是老子,鲁迅是反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于是让老子这一圣人形象与普通百姓置于同一场景中,而我们最终看见的,是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以及听老子讲学的人们都一溜烟跑开了,把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与充公的盐、胡麻、布、大豆放在一起。无限的悲凉感再度涌现出来。《非攻》里的墨子阻止了战争,救了宋国,却“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包袱。”(10)而遇着大雨想到城门下避雨,却被巡兵赶开了——知识分子遭遇不懂得知识的人,就如对牛弹琴般可悲。《起死》中鲁迅更是开了庄子一个大玩笑,在荒诞神奇的创造中将哲学家的相对主义及平民的现实主义作了合理的撞击,在一筹莫展、非常狼狈的境地中,展现了鲁迅其自身独战的悲哀。 

这里我不得不谈一谈鲁迅之独战的悲哀和他的虚妄感。常有人把胡适和鲁迅相比较,赞美胡适宽容,指责鲁迅刻薄。的确,对于庸人庸俗,鲁迅态度刻薄甚至刻毒,但这正是鲁迅的独特之处。敢于抨击社会针砭时弊并不难,志在革新锐意进取也大都可以做到,但敢于独战的,却举世极少——因为太难太艰险。鲁迅就是这样的人,敢于迎着大众冷眼和唾沫而上,独自体味在为真理孤苦地战斗时产生的浓重的孤独感悲凉感,乃至人生荒谬、人生虚无之感。鲁迅受尼采影响较大,尼采因强烈感受到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时代下的生存虚无而激发了自己抗击并超越的意念。但鲁迅不同,他的绝望意识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不仅仅限于对人生虚无的体味,而更多的是身处黑暗中却无能为力的悲哀。在悲哀中却不罢休,硬是闯出一条革命的道路,举着中华民族的大旗振臂高呼,在万马齐喑的世界里为了直起中国的脊梁而奋斗。 

鲁迅将其这种虚妄感的体验很好地融入了《故事新编》的主人公身上,伯夷叔齐虽然迂腐却也迂腐得可爱,宁死不悔中有其悲壮的色彩;老庄深刻的哲学思想,也无法拯救自己,反而陷入“出关”的尴尬。 

《故事新编》所构筑的艺术世界充满奇幻的色彩,将神化、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从而打破了单一的历史生活的空间,进入到一种古今交融的境界。一些向来为人们所尊崇的显赫的历史人物褪去了神圣的外衣,变得出人意料地可笑,于是大禹时代的文化上上,住着一群满口洋文的学者,在大谈特谈遗传学、维他命、莎士比亚;“募捐救国队”竟开进了春秋时的宋国,庄子在无奈之下吹响了警笛。随处可见的不合理与荒诞引导着人们反思自身的生存命运。捷克著名学者普实克曾这样评价道:“鲁迅的作品是一种新的结合体。这种手法在鲁迅一起新的现代手法处理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中反映出来。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了原来的历史环境,以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以这种手法写成的历史小说,使鲁迅成为现代世界文学上这种流派的一位大师。” 

鲁迅认为他最满意的作品时《孔乙己》,因为写得“从容“。他认为《呐喊》《彷徨》都不够“从容”。有人说《故事新编》是没有完成的作品,因为写得太匆忙,而我以为,这恰是鲁迅最从容的地方——八篇小说,有五篇写于其生命最后一个阶段,却能如此幽默、潇洒地写成。不能不说是巨大的从容。鲁迅一生都在超越,而以“不从容”的《呐喊》开头,以从容的《故事新编》收尾,便是鲁迅在艺术上最重要的超越。 

以下注释篇章均出自鲁迅作品 

(1)(2)(3(4):《故事新编》序言 

(5)(6)(7):《补天》 

(8):《娜拉走后怎样》 

(9):《铸剑》 

(10):《非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