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患者你伤不起

虽然把棘手的事情先抛到脑后,过一会儿回过头来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给自己的拖延找个正当的理由,因为真实的情况是,那些“让灵感飞一会儿”的高效率人士,并不会在这个空档无所事事或者死命地刷微博煲电话粥,其本质是调整了每件事的先后顺序而已。

作为曾经的重度拖延症患者,现在能这么奋笔疾书地写下这些批判自我的语句,并不是单纯地再一次自我检讨,而是:很荣幸,我终于走向“康复”了。如同每一个让自己困惑的问题一样,从最初的无法自治,到后来渐渐明白,再后来着手改善,最后痛定思痛洗心革面,期间查阅了无数资料,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给自己开“药方”,失望过、崩溃过,终于悬崖勒马及时回到了光明大道。我现在完全可以保证,写完这篇文章需要花费50分钟——不是估计,是准确的计算。

在读过的诸多书目中,我着重推荐“病友”们阅读《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所以,如果你已做好成为一名战士的准备,那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拖延地把这本书看一下。而我的这篇文章将作为引子,给你指明一个概要与方向。

首先,确定你的目标。不是那种:我要在今年背完GRE单词,而是:接下来的天我要完成三个LIST。

然后,细化你的目标。比如:早晨起床后一小时内,我要完成LIST 1。同时,写下你需要的工具,比如:我得准备一张白纸来随手默写,以及一个时钟来提醒时间。

最后,开始迈向目标。在计划的时间里做计划好的事。

你一定会觉得我在忽悠你——有哪件事不是这三个步骤呢?太笼统了。但实际情况就是,我们会因为它的普通而以为它不重要,或者,因为我们有失败的经验,而对重新试一次感到厌倦,当你拒绝上面这三个步骤而不付诸行动时,你已经在拖延了。于是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今天起床太迟了,中午再补上背单词的一小时吧。结果就是一天结束了,计划的3个LIST仍未完成。拖延的心理本质上涉及到非常多非常多的因素,它甚至可能是你曾经遭受的失败创伤所带来的副作用——“我不可能成功,我搞砸了很多事,重新开始一定还是原样”;它或者是你自以为是的结果——“我不想把这个任务分配给其他人,他们一定没有我做得好,等我有空再做,早晚会做完的。”;它或者是你总是充当老好人的结果——“我不能拒绝别人,我答应了A今天上午陪她逛商场,现在背单词来不及了,我得赶紧去车站。”;它或者是你完美主义心思作祟的恶循环——“B还没有回来,我必须等他来给我项目标准我才能着手做我这部分事。”……其实这一切都可以在你的计划内找到一个良好的时间空隙来安放,你可以把时间继续细分下去,在你哀怨失败的时候,用十分钟背五个单词,提升一下自信;权衡一下事情的重要性,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更紧急的事,所以这个任务必须分配给别人,必须信任别人;给事件留一些余地,既然要赶去车站,那就先背半个LIST好了,总比没有背要好;B没有回来没关系,我先准备其他的资料,等等。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别给自己等待的理由。

我曾常在写不出文章的时候,跑去微博发一些带有情绪化的文字,似乎这样可以减少我的焦虑。而它的结果就是我非但没有把文章写出来,还让我在微博的朋友们觉得我情绪波动太大甚至可能打扰到了他们。后来我坚决克制了此类冲动,而把这个行为替换成了“写”——即使文思不如泉涌,也不要停止动手去写。同时我采用“番茄工作法”让自己养成了25分钟为一单位的写作间隔,久而久之身体有了条件反射,只要下定决心开始25分钟的写作,身体与大脑便进入了这个状态。

事实证明,我们在拖延A事件时,很少会想到先去做一下同样重要的B事件,而是把时间都拿来做琐碎的、无聊的事:耗在网络商店选了一大堆杂物,泡在论坛里看一些无营养的帖子等等。因为与A同样重要的B事件也必定会让我们不断拖延。而真正高效做事的人,如本文开头的描述,是懂得调整办事顺序而不是忽视事情重要性的人。

而根据我的经验,拖延的心理状态,夹杂很多其他的心理“状况”,包括抑郁的情绪、症状。要找到自己拖延的诱因的确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也不必去找原因,直接解决问题就是。大凡拖延都有共性,而立刻着手改善它是最好的办法。

(完)

《拖延症患者你伤不起》上有4条评论

  1. 博客换样子了~很简约~

    然后,我也要治我的拖延症!!!

    1. 呵呵“病友”啊!
      试试吧,慢慢调节的确会治好的~

  2. 我现在是重度拖延症患者,而且愈发严重了。
    倒数第三段关于写作的事深有同感。有论文要写,我就经常以没状态为借口号称调节下心情,先去看看新闻、视频之类,结果反而是越来越没状态。
    其实所谓适合某项任务的状态,不去做是不会有的,去做了自然就有了。像写论文,写着写着就顺畅起来。
    但是知道这点是一回事,能去做是一回事。现在有任务了还是一直给自己找理由拖延。

回复 徐子渔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